7月26日早报 星期六 广东微灵工科技
7月26日 | 人力资源行业新闻速递人力资源杂志 2025年07月26日 新闻汇总
本期导读安徽:编发人才需求目录推动高校专业调整优化契合产业发展河南:16项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河北邢台市清河县:多措并举提升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认证效能内蒙古呼和浩特:助企纾困促发展广西贵港平南:多元联动破冰 上门半日解薪四川达州市推进“技能达州”建设培育产业技能人才
1来源: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安徽:编发人才需求目录推动高校专业调整优化契合产业发展近年来,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积极开展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分析研究,印发加强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发布工作意见,累计编制发布人工智能、5G、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16个人才需求目录,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发展精细对接,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
在人才需求目录的精细指引下,省内高校积极调整专业布局。根据课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2024-2026年,安徽省光储产业人才需求约15万,新增岗位需求总人数将超过2.5万人;人工智能产业设计岗位和大数据、基础软件岗位分别占行业总体岗位需求的33%、15%。为精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省内高校快速调整专业方向。安徽大学依托人才需求目录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扩大招生规模,新增“智能感知与机器人控制”微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在人才需求目录指引下不断深化:滁州学院与多家公司共同成立滁州市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班实现人才订单制规模化培养;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与智能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现毕业生与企业技术岗位的无缝对接。
下一步,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结合重点产业领域需求,持续开展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工作,助力高校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优化,进一步促进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细匹配,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来源: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河南:16项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近日,河南省人社厅等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支持市场吸纳就业、稳定公共岗位规模、拓宽基层就业空间、鼓励青年自主创业、提升就业指导质量、启动数字赋能就业计划、推进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项目、实施十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落实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开展“职在河南”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推行就业创业一件事办理、建立就业困难青年帮扶机制、强化就业权益保障、营造就业创业氛围”等16项措施,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支持。
其中,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人工智能产业青年就业行动,归集重点产业企业用工岗位需求50万个。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足额缴纳3个月以上的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的社会组织,参照企业享受每招用1人按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执行至2025年12月31日。
拓宽基层就业空间。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配齐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招聘岗位向2025届高校毕业生倾斜。实施“万名大学生助企服务”专项计划,组织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开展服务。面向2025届毕业生,在高校、企业开发科研助理岗位4800个。
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投资的创业孵化载体应安排30%左右的场地,**供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使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按规定支持比较高30万元创业担保**额度,合伙创业的,比较高不超过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额度之和的110%,并且不超过400万元。
建立就业困难青年帮扶机制,逐人建立台账,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允许失业青年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进行求职登记,持续开展联系服务。
3来源:河北人社网河北邢台市清河县:多措并举提升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认证效能清河县人社局秉持“数据多跑路、**零跑腿”服务宗旨,聚焦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未认证暂停清理工作,多措并举筑牢社保基金安全防线,全力保障民生福祉。
一、广覆盖宣传,织密提醒网络
以“全员知晓、应认尽认”为目标,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体系。通过现场讲解、居委会广播、微信群及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开展常态化认证政策宣传,确保覆盖各类退休群体。依托人社一体化平台精细发力,对即将超认证周期人员提前1个月发送短信提醒,当月月初二次短信催告,当月10日前逐人电话确认,多轮提醒避免因遗漏认证导致待遇暂停。
二、优数据治理,夯实信息基础
针对部分退休人员手机号缺失、更换等问题,联动公安部门核实家庭住址,协调派出所、村委及社区获取有效联系方式,安排专人逐户电话核实后补录至人社一体化平台,***更新维护未认证人员联络信息600余条,提升认证提醒精细度。
三、强兜底服务,聚焦特殊群体
建立乡镇、社区两级经办台账,组织基层代办员为长期瘫痪、无智能手机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提供上门认证服务,完成特殊群体人工认证10余人。在县中心医院、中医院设静默认证点,为300余名养老院居住、医养结合康复的特殊老人实现“无感知”认证。对14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通过单位信用背书共享生存信息,替代自证流程,实现认证免打扰。
截至目前,该县退休人员养老认证率超93%,通过数据赋能与精细服务,既保障了社保基金安全运转,又切实解决了老年人认证难题。
4来源:青橙融媒 内蒙古呼和浩特:助企纾困促发展呼和浩特市紧盯企业发展难题,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惠企政策精细落地,以务实高效举措推动深入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从“审批慢、审批繁”到“高效办成一件事”。呼和浩特市在学习教育中从办事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审批慢、审批繁”的问题,将深化审批**与学习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多证联发”审批模式,形成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清单,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24个。优化企业开办流程,推行“一业一证”**。构建专区+专窗+专员+专线的“四专”企业服务模式,通过“一窗受理、并行办理”,集成登记、社保、**、发票申领等事项,实现企业开办0.5天零成本办结。建立市县两级干部包联企业责任制和“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对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实行“周调度”动态管理。创新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多维画像馆”,对417个重点项目实施“一项目一清单一画像”管理,实现更多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高频事项“集成办”,让企业得实惠。
从“融资贵、融资难”到“金融活水入实体”。呼和浩特市聚焦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情况,深入企业摸排需求,全力以赴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呼和浩特市发改委联合内蒙古金融监管局建立呼和浩特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精细对接,推动***资金直达,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摸排走访企业30.95万户,实现走访覆盖率100%,筛选出1.11万户企业纳入“推荐清单”。市工信局启动“金融顾问团”,组织政金企对接会23场、行长走访活动17次,服务企业超100家,促成297个项目获得3617.57亿元的融资授信支持,实现投放661.44亿元。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促成5856户获贷47.84亿元,推动“金融活水”直达市场主体。
从“用工愁、用工荒”到“搭建职企连心桥”。呼和浩特市强化企业用人供需对接,多维度发力,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起坚实桥梁。市**在采用“线下招聘会+线上直播带岗+政策咨询服务”的多元融合模式,吸引165家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4400余个,发放各类政策宣传资料2000余份,共收到简历6100余份,线上“直播带岗”观看量突破3万人次。市人社局大力推广“企业用工需求和个人求职意向”二维码,定期调度四访四问开展情况,当前全市累计走访企业1721家次,征集岗位9087个次。印发《关于征集呼和浩特市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需求的通知》,促进“培训+就业”有效衔接,推荐200余人参加家政服务、计算机、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小而精”培训机构双选会、招聘会20场,促进1000余人实现就业,切实把作风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市场主体和劳动者。
从“卖不好、买不好”到“供需双方同受益”。呼和浩特市根据企业反映的“销售难”问题,全力帮助企业拓市场、抓项目、促销费,组织75家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展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组织10余家行业**及委员企业,参加由自治区农牧厅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京蒙协作促消费、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推介活动,展出清水河县有机五谷杂粮、武川县藜麦等特色产品,助力首府农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围绕汽车、家电、百货、餐饮等重点领域开展促消费活动,核销惠民消费券1547.2万元,带动消费1.04亿元,审核汽车更新补贴1.87亿元,持续***内需动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5来源:平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西贵港平南:多元联动破冰 上门半日解薪近日,贵港市平南县上演一场高效“护薪”行动。平南县人社局主要负责人带领工作组,协调组织县人民法院、县总工会和武林镇**业务骨干开展群体性欠薪案件调解工作,依托多元调解机制精细发力,成功化解该服饰厂18名员工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确保工人工资得到保障。
本次行动由平南县人社局牵头,联合县人民法院、县总工会及武林镇**等单位的业务骨干,组建联合调解工作组,直赴武林镇涉事服饰厂。创新建立“调解-仲裁-司法”无缝对接机制,现场达成调解协议后,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当场出具赋予强制执行力的仲裁调解书送达双方。县人民法院同步开启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对不适合出具仲裁调解书的调解协议予以司法确认,出具司法确认书。
此次联合行动,快速解决了18名工人的欠薪问题,切实保障了企业工人的合法权益,生动展现了平南县**欠薪“一站式”上门服务机制的高效运转。该服务机制以多部门靠前服务、协同攻坚,依靠机制创新打破程序壁垒,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实现,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
6来源:达州人社四川达州市推进“技能达州”建设培育产业技能人才达州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统筹各行业领域、部门(单位)培训资源,大力推进“技能达州”建设,大力培育产业技能人才。今年以来,培养输送产业技能人才2200余人。
靶向定训,培育产业工人。围绕“3+3+N”现代产业,以及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实施10个市级示范培训项目,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统筹设计培训项目、配置专业工种,涵盖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等工种(专业)53个,开设无人机驾驶员、新能源汽车维修等培训班20个,开展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培训,培养产业工人690人。
撬动资源,壮大技能人才。推行“管办分离”培训模式,整合中职(技工)院校、企业、培训机构等资源,支持达钢集团、川环科技等单位,建立实训基地、职工培训中心12个,培训急需紧缺人才1200余人。探索开展特色培训,联合农业农村等5个行业部门,创新开展家政服务、乡村建设工匠等8个品牌培训,开设特色培训班50个,培育行业技能人才1380余人。
跟踪服务,实现定向就业。建立“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一体化培训机制,指导企业、职业(技工)院校,做好技能等级认定、就业岗位推荐等后续服务,实现“培训即就业”640余人。推行“等级证书+岗位聘书”制度,与瓮福化工、舟山江海联运等20家企业合作,开展定岗式培训,培训后开展等级认定,527名学员获得等级证书和岗位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