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跑步后足底痛?警惕足底筋膜炎的「清晨第一步」疼痛
在进行长时间跑步等运动后,不少人会遭遇足底疼痛的困扰,这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发出的信号,其中“清晨第一步”疼痛更是该病症的典型特征。
一、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一层连接脚跟骨与脚趾的纤维组织,它如同一张紧绷的弓,维持着足弓的正常形态,在我们行走、跑步时提供必要的支撑。当足底筋膜因反复过度拉伸,超出其承受范围,就会引发炎症,这便是足底筋膜炎。
二、为何长时间跑步易引发足底筋膜炎
1. 过度使用:长时间跑步使得足底筋膜不断承受压力与牵拉。每一次的脚步落地,足底筋膜都要承担身体的重量以及跑步产生的冲击力,持续的高度工作容易导致其劳损。
2. 跑步姿势不当: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如过度内旋或外旋,会改变足底压力的分布。这使得足底筋膜某些区域承受的压力过大,增加了损伤和炎症发生的风险。例如,过度内旋会让足底内侧承受过多压力,长期如此,该部位的足底筋膜易受损发炎。
3. 鞋子不合适:穿着缺乏足够缓冲、支撑的鞋子跑步,无法有效分散足底压力。比如鞋底过薄,不能缓冲脚步落地时的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足底筋膜;而鞋子的足弓支撑不足,无法维持足弓的正常形态,同样会加重足底筋膜的负担,进而引发炎症。
三、「清晨第一步」疼痛的特点
1. 疼痛剧烈:晨起迈出第一步时,足底会突然传来一阵尖锐、刺痛感,仿佛有针在扎。这种疼痛往往让人猝不及防,甚至会影响站立和行走。这是因为经过一夜的休息,足底筋膜处于相对收缩状态,清晨迈出第一步时,突然的拉伸刺激到了发炎的筋膜,从而引发强烈疼痛。
2. 活动后缓解:在刚开始行走的前几步疼痛较为明显,但随着继续行走,疼痛会逐渐减轻。这是因为随着身体的活动,足底筋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展,炎症部位的血液循环有所改善,使得疼痛症状缓解。不过,若活动量过大,疼痛又可能再次加剧。
四、应对措施
1. 休息:一旦出现足底筋膜炎症状,应减少或停止引发疼痛的活动,如长时间跑步等,让足底筋膜有足够的时间恢复。避免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尽可能多休息,给受伤的组织创造修复环境。
2. 拉伸与锻炼:
o 足底筋膜拉伸:坐在椅子上,将患侧脚抬起,用手握住脚趾,缓慢地向身体方向牵拉,感受足底筋膜的拉伸,保持15 - 30秒,重复多次。每天进行数次这样的拉伸,有助于放松足底筋膜,减轻炎症。
o 小腿肌肉拉伸:面对墙壁站立,双手撑墙,双脚前后分开,后脚脚跟不离地,缓慢向前倾身,感受后侧小腿肌肉的拉伸,同样保持15 - 30秒,重复进行。因为小腿肌肉与足底筋膜相连,拉伸小腿肌肉可以间接减轻足底筋膜的压力。
3. 选择合适的鞋子:挑选具有良好缓冲和足弓支撑的跑鞋。合适的鞋子能够有效分散足底压力,减轻足底筋膜的负担。例如,一些专业跑鞋采用了特殊的中底材料,提供出色的减震效果;同时,足弓部位有强化支撑设计,维持足弓正常形态,预防和缓解足底筋膜炎。
4. 物理诊疗:可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方法。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缓解疼痛。每天用温水泡脚15 - 20分钟,或者使用热毛巾敷在足底疼痛部位,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按摩则可以放松足底肌肉和筋膜,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减轻疼痛和僵硬感。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5. 就医:若经过上述自我护理措施,疼痛仍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进行药物诊疗,如开具药物减轻炎症和疼痛;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康复诊疗,如体外冲击波诊疗等,促进足底筋膜的修复。
长时间跑步后若出现足底疼痛,特别是伴有“清晨第一步”疼痛,一定要高度警惕足底筋膜炎,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避免病情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广州中兴运动损伤专科医院(简称中兴医院)是广东省二级专科医院,中兴医院在继承牛氏中医正骨疗法的基础上,贯彻“整合医疗”理念,构建了传统中医正骨、现代骨科诊疗、运动功能评估与康复有机融合的三大技术体系,能为就诊患者提供集预防、评估、诊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医院年均接诊量十多万人次,服务范围辐射粤港澳乃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