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影响生命——“AI +国学”的青少年心理救赎实验
用生命影响生命——“AI +国学”的青少年心理救赎实验
7月21日,200余嘉宾齐聚风景秀丽的江夏区乌龙泉街道致富村,共同见证“心旅之家”心理赋能成长基地的正式启用。这座承载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理念的基地,以“AI+国学”为主要驱动力,融合心理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注入全新活力。
初心:从国学教育到潜能基地的十年探索
“心旅之家”创始人罗俊楠的初心,源于那份沉甸甸的“被需要”,军营的锤炼赋予他坚韧的精神底色。退伍后,他深耕儒家思想,深刻感悟到“传统文化能让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变得强大”,于是确立了将红色精神与国学智慧融合育人的方向。
2014年,罗俊楠创办少儿国学馆,短短几年便发展至近200家。在与青少年的深度接触中,他遇到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妹俩因缺乏家庭情感沟通严重叛逆,多次离家出走。“单纯的行为矫正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情感入手。”他以 “生之恩、养之恩、教之恩” 为理念,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体验,让姐妹俩重建与家庭的情感纽带。这次经历让他明白“这些孩子不是‘问题少年’,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坎”。
由此,他创立宇凰青少年潜能成长基地,开启了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扰的新征程。历经11年深耕,基地升级为“心旅之家心理赋能成长基地”。名称的变迁藏着理念的升华,“过去强调行为矫正,容易给孩子贴标签。现在我们聚焦赋能,告诉他们‘你来这里是为了提升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破局:科技与文化交织的“四位一体”创新模式
心旅之家作为4.0版本体系,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推向新高度。在科技赋能方面,基地引进AI智能化心理健康助手、VR心理训练振动椅、3D心理数字沙盘虚拟仿真系统等设备。AI心理机器人有效解锁学员“开口难”问题,让他们能无压力倾诉;45平方米的沉浸式音疗室采用275度环绕声场,提供减压与专注力训练;10秒入睡的减压设备,让科技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翅膀。
传统文化的浸润同样无处不在。基地将国学智慧融入心理干预,通过家庭教育、中医养生、劳动实践等八大类课程,实现 “以文化兴心、以心育人”,让心理健康服务既尊重科学规律,又契合民族文化基因,扎根中国土壤。
实践:“AI+国学”点亮困境少年的成长之路
这样的创新模式,在实际帮扶中成效明显。16岁的晓妍(化名)的转变颇具代表性。她因遭受校园霸凌,患上严重的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甚至产生自残行为。来到心旅之家后,心理辅导团队先用AI心理测评系统评估,再通过沉浸式音疗缓解焦虑,同时引入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自强”理念引导她正视挫折。5个月后,晓妍逐渐打开心扉,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
18岁的宇轩(化名)则因父母关爱缺失沉迷网络,与家庭关系紧张。基地通过“24小时全天候陪伴”管理模式深入了解其内心,并利用AI智能陪伴机器人引导他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搭配劳动实践课程培育成就感。4个月后,宇轩成功戒除网瘾,主动回归校园,亲子关系也得到极大改善。
截至目前,心旅之家已帮助7000多个家庭走出困境。罗俊楠坦言,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那些重燃希望的笑脸,“有个重度抑郁的女孩,来时手腕满是伤痕,每天吃17颗药,9个月后她不仅停药,还主动参加公益活动,成为别人的光”。
未来蓝图:千张床位与“百心计划”
面向未来,心旅之家的规划始终紧扣“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初心。一方面,计划在各省建立拥有1000个床位的心理健康综合基地,打造集家庭教育、健康疗愈、学术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另一方面,特别推出100个公益帮扶名额,定向帮扶四类特殊问题家庭的青少年:父母服刑的孩子(全程免服务费及餐费)、夫妻双方均为残疾人的家庭、经济困难且无生产劳动能力的家庭,尤其关注父母双方服刑、易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的孩子,用专业服务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希望。
心旅之家将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手段融入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实践,得到了专业领域的认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肖劲松表示,将传统文化与AI技术相结合,为青少年心理干预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解决方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其蕴含着丰富的修身养性、人际和谐等理念,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