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运动,横纹肌溶解症风险需警惕
高温天气下运动时,横纹肌溶解症的风险明显增加,需高度警惕。以下从疾病定义、高温天运动致风险升高的原因、典型症状、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等方面详细说明,帮助科学规避风险。
一、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是因横纹肌细胞(骨骼肌、心肌等,运动相关主要指骨骼肌)受损、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物质大量释放进入血液的临床综合征。其中,肌红蛋白通过肾脏排泄时,可能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高温天运动为何更易诱发横纹肌溶解症?
高温环境与运动叠加,会从多方面加重肌肉细胞损伤风险:
1. 散热障碍与脱水:高温下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散热,若运动时补水不足,会导致脱水、血容量减少,肌肉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加重肌细胞损伤;
2. 电解质紊乱:大量出汗不仅丢失水分,还会流失钠、钾、钙等电解质,电解质失衡会破坏肌肉细胞内外渗透压,导致细胞肿胀、破裂;
3. 代谢产热叠加:运动时肌肉代谢增强,产热增加,而高温环境阻碍散热,导致肌肉局部温度过高,直接损伤肌细胞结构;
4. 运动强度/时长失控:高温易使人出现“耐热错觉”,可能不自觉延长运动时间或提高度(如追求“出汗排毒”),超出肌肉耐受极限。
三、高温天运动时,横纹肌溶解症的典型症状(需立即警惕)早期症状易与“普通运动疲劳”混淆,需注意以下关键信号:
· 典型特征:肌肉酸痛(尤其双侧大腿、小腿、腰背部)、无力、肿胀,且休息后无缓解,甚至加重;
· 典型信号:尿色变深(呈茶色、酱油色)——这是肌红蛋白通过尿液排出的特征,是判断肌细胞严重损伤的重要标志;
· 严重进展症状: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出现少尿/无尿(提示肾损伤)、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心律失常(高钾血症所致)等,需立即就医。
四、高温天运动,如何科学预防横纹肌溶解症?
预防的重点是“避免肌肉细胞过度损伤”,需从运动安排、补水补电解质、身体监测三方面入手:
1.合理规划运动时间与强度
· 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运动,避免10:00-16:00紫外线较强、气温比较高时段;
· 控制运动强度:高温天运动强度需降低30%左右(如平时跑5公里,高温天可减至3-4公里),以“轻微出汗、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为参考,避免高度间歇训练(HIIT)或长时间持续运动;
· 循序渐进:平时缺乏锻炼者,切忌突然增加运动量(如突然跑半马、爬山),需从低强度开始,逐步适应。
2.科学补水补电解质
· 少量多次补水:运动前1小时喝300-500ml水;运动中每15-20分钟喝150-2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能引发水中毒);运动后继续补水至尿液恢复淡黄色;
· 优先补电解质:单纯补水无法弥补电解质流失,建议选择含钠(100-200mg/100ml)、钾(50-100mg/100ml)的运动饮料,或自制“淡盐水+少量蜂蜜水”,避免只喝纯水导致电解质稀释。
3.做好运动前后防护
· 充分热身与放松:运动前动态热身(如弓步走、高抬腿)5-10分钟,活动肌肉;运动后静态拉伸(重点拉伸大腿、小腿肌肉),避免肌肉僵硬;
· 穿着与环境:穿透气、吸汗的运动服,戴遮阳帽,选择阴凉通风处运动(如室内体育馆、树荫下),避免直接暴晒。4.重点人群额外注意以下人群风险更高,需格外谨慎:平时缺乏锻炼者、肥胖者、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影响肌肉代谢)者,建议高温天尽量选择室内轻度活动(如散步、瑜伽)。
五、若出现疑似症状,如何应急处理?
一旦运动后出现肌肉持续酸痛、无力、茶色尿等症状,需立即采取措施:
1. 停止运动,脱离高温环境: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
2. 补充电解质水: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避免喝冰水,以免刺激胃肠道),帮助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 监测症状变化:观察尿色是否逐渐恢复正常,肌肉酸痛是否缓解。若尿色持续加深(茶色/酱油色)、出现少尿/无尿、肌肉剧痛或伴随恶心呕吐、心慌等,必须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检测肌酸激酶(CK)水平(正常参考值<200U/L,横纹肌溶解症时可升至数千甚至数万U/L)、肾功能等明确诊断,并及时通过补液、碱化尿液等诊疗,避免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总结高温天运动并非“禁忌”,但需遵循“量力而行、科学防护”原则。横纹肌溶解症虽可怕,但早期识别症状(肌肉持续酸痛+茶色尿)、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严重后果。记住:运动的**是健康,高温天更需“怂一点”——宁可少练,不可硬扛。
广州中兴运动损伤专科医院(简称中兴医院)是广东省二级专科医院,中兴医院在继承牛氏中医正骨疗法的基础上,贯彻“整合医疗”理念,构建了传统中医正骨、现代骨科诊疗、运动功能评估与康复有机融合的三大技术体系,能为就诊患者提供集预防、评估、诊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医院年均接诊量十多万人次,服务范围辐射粤港澳乃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