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运动,肌肉痉挛频发?这些原因要知道
夏季运动时肌肉痉挛(俗称“抽筋”)频发,主要与高温环境下身体代谢、生理调节及运动习惯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以下是原因及具体机制解析:
一、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兴奋性失衡夏季运动时人体大量出汗(每小时可流失1~2升汗液),汗液中不仅含水,还含有大量电解质,包括钠、钾、钙、镁等,这些成分对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 钠流失:钠是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离子,大量出汗导致钠丢失过多,会使肌肉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异常,引发肌肉兴奋性升高,出现不自主收缩(痉挛)。
· 钾缺乏:钾参与肌肉收缩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缺乏时肌肉无法正常舒张,易陷入持续收缩状态。
· 钙、镁不足:钙是肌肉收缩的“启动信号”,镁则是“放松信号”,二者缺乏会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信号紊乱,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
二、脱水:肌肉细胞内环境紊乱高温下运动若补水不及时,会导致脱水(轻度脱水即丢失体重1%的水分)。脱水时:
· 血液浓缩,流经肌肉的血液减少,肌肉细胞供氧、供能不足;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肌肉细胞内水分外流,导致细胞内电解质浓度失衡,影响肌肉正常舒缩功能;
· 脱水还会降低肾脏对电解质的重吸收能力,进一步加重电解质丢失。
三、热身不足:肌肉弹性与协调性差夏季气温高,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肌肉血流量相对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省略热身:
· 未充分热身时,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和协调性未活动,突然进入高度运动(如短跑、跳跃),肌肉纤维易因“被动牵拉”过度而痉挛;
五、高温环境:体温调节与血液循环的“双重压力”夏季高温对身体是“双重挑战”:
· 体温过高:运动时产热增加,若散热不及时(如高湿度环境),**体温升高会影响肌肉酶活性(如ATP酶),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肌肉收缩效率下降,易诱发痉挛;
· 血液循环分配:为散热,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导致肌肉(尤其是四肢肌肉)相对供血、供氧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引发痉挛。
六、电解质补充“失衡”:只补水,不补盐许多人夏季运动后只大量饮用纯水,忽略电解质补充,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
· 纯水进入体内后,会进一步降低血液中钠浓度,加重电解质紊乱,反而增加肌肉痉挛风险;
· 正确做法应是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含钠、钾、钙等),或淡盐水,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总结夏季运动肌肉痉挛的**原因可概括为:“电解质丢失+脱水+肌肉负荷+高温干扰”的叠加效应。了解这些机制后,可通过“科学补水补电解质、充分热身、控制运动强度、及时降温”等方式预防,减少痉挛发生。
广州中兴运动损伤专科医院(简称中兴医院)是广东省二级专科医院,中兴医院在继承牛氏中医正骨疗法的基础上,贯彻“整合医疗”理念,构建了传统中医正骨、现代骨科诊疗、运动功能评估与康复有机融合的三大技术体系,能为就诊患者提供集预防、评估、诊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医院年均接诊量十多万人次,服务范围辐射粤港澳乃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