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而锻件热处理又是锻件生产中能源消耗大户,约占整个锻件生产总能耗的30%~35%。我国每吨模锻件的能耗约为1.0t标煤,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日本每吨模锻件的能耗约为0.515t标煤。锻件能耗约占锻件成本的8%~10%,降低能耗不仅可以降低锻件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能源问题又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甚至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重大问题。所以充分利用锻造余热进行热处理,在节能降耗、提升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既节约能源、缩短工艺流程,又保护环境。转子锻件的使用寿命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延长。齿轮坯锻件生产
锻件灵活,可生产不到100kg的小件,也可生产300t以上的重型件;使用的工具是简单的通用工具;锻件是使坯料在不同区域逐渐变形,因此锻件相同锻件所需的锻件设备吨位远小于模型锻件;对设备精度要求低;生产周期短缺点和局限性:生产效率远低于模型锻件;锻件形状简单,尺寸精度低,表面粗糙;劳动强度高,技术水平高;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并不容易。模锻模锻是指利用模具在特殊模锻设备上形成空白以获得锻件的锻件方法。该方法生产的锻件尺寸准确,加工余量小,结构复杂,生产率高。316L锻件加工生产企业转子锻件毛坯的制造过程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锻造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这种加工方式是通过使金属受到锻压机械施加的压力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成为有合适形状和尺寸的锻件。在锻造的过程中,金属坯料经多次锻打,内部的微观组织得到优化,机械性能也得到提升。锻造按加工温度可分为热锻、温锻和冷锻。热锻加工温度比钢的再结晶温度还要高,在800℃以上,这样的高温有利于优化钢的铸态组织,细化晶粒,提升钢的机械性能,是大多数行业锻造工件的优先选择方式;温锻温度在300℃~800℃之间,这种加工工艺可以提高锻件的质量和精度,一般用于锻造精密锻件;冷锻则一般在室温下进行,能代替一些切削加工,温锻和冷锻通常用来加工汽车、通用机械等零件的锻造,是未来模锻的发展方向。按成型机理分类,可以将锻造分为自由锻、模锻和特殊锻造。自由锻采用热锻,可分为机器自由锻和手工自由锻,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不受限制、自由更改锻件的形状,适用于生产批量不大的锻件。
某微型车曲轴锻件材料为40CrH(GB/T5216-2004),该锻件热处理技术要求,锻件经过调质处理后,金相组织在1~4级之间,硬度为241~285HBW。普通调质工艺为锻件成形后空冷至室温,然后加热至850℃,保温一定时间后在浓度为10%的PAG淬火剂中淬火,然后进行回火,在连续式调质线进行调质处理。锻造余热淬火工艺为锻件成形后在淬火油中淬火,淬火后的锻件在连续式回火炉中集中进行回火。经检验,采用锻造余热淬火工艺生产,各种性能指标满足客户要求。采用余热淬火工艺生产,省去了普通调质的淬火加热工序,可节约淬火加热用电259kWh/t,同时简化了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转子锻件的磨损情况需要及时监测和维护。
锻造的主要原材料为金属棒料、铸锭等。这些原材料在其冶炼、浇注和结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气孔、缩孔和树枝状晶等缺陷,因而,铸造工艺很难制造出能胜任需要承受冲击或交变应力的工作环境的零部件(例如传动主轴、齿圈、连杆、轨道轮等)。但是,金属棒料或铸锭在经过锻造加工后,其组织、性能均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同时,由于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可使粗大晶粒细化,得到致密的金属组织,从而提高锻件的力学性能。此外,在零件设计时,若正确选用零件的受力方向与纤维组织方向,还可以提高锻件的抗冲击性能。转子锻件毛坯的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工艺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304不锈钢锻件制造公司
转子锻件的故障可能导致设备停机和损失。齿轮坯锻件生产
滚动锻造的变形原理如上所示。滚动锻造变形是一种复杂的三维变形。大多数变形材料沿长度方向流动,增加坯料长度,少数材料横向流动,增加坯料宽度。滚动锻造过程中,坯料根部截面积不断减小。滚动锻造适用于轴件拉伸、板坯翻转、材料沿长度方向分布等变形过程。辊锻可用于生产连杆、麻花钻头、扳手、刀钉、锄头、镐、平叶等。辊锻工艺利用轧制成型原理逐渐使毛坯变形。与普通模锻相比,辊锻具有设备结构简单、生产稳定、振动噪声小、自动化方便、生产效率高等优点。齿轮坯锻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