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文化:儒商的经商谋略-等价交换
交换公平是经济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交换公平,古今儒商都是十分重视的。正如清代商人石成金所言:“生意全凭公道导,货真价实莫欺人。”民间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也反映了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同时,价交换既是交换原则,也是经营谋略,不仅不会伤及他人的利益,而且会给自身带来利益。除了捐献助人的慈善行为,在经营中如果不按等价交换而搞投机取巧,终将落得名利两空的后果。
一、不同等次不同价
许多粗放型的经营,往往把不同等次的商品混合在一起售卖,甚至有的无良商人把劣等商品当作上等商品卖给顾客,丧失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常言道:“一分钱一分货。”许多儒商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把不同的商品按质论价既体现了公正,又多赚了利润。
在清代,当时茶商收购和批发出售茶叶,往往好坏混杂徽州茶商“江祥泰茶号”从徽州贩卖茶叶到广东,再由广东销往海外。江氏一改常人的做法,他们收购尚未分出等次的茶叶,加工成毛茶后,又进一步做深加工,根据不同的毛茶质量和加工方法,制成各种花色品种的成品茶,精心包装后,以不同的价格向国内外客商出售。由于“江祥泰茶号”的茶叶分等,按质论价,深得顾客的喜爱,生意量大增,他们每年要加工茶叶两三万斤,成为茶业巨商。
煤炭大王刘鸿生也是这样做的。当时上海的煤炭市场竞争激烈,开平煤炭极难推销。刘鸿生注意到,这是由于开平煤炭没有分等,将劣质煤掺人其中,好坏搭配一个价,用户并不欢迎。于是,刘鸿生便改弦易辙,把统煤分级出售,按质论价,消除了以次充好蒙骗顾客的嫌疑。从此,许多厂家开始用上了钱货相当、保质保量的开平煤炭,上海的销路就这样打开了。
二、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曾宪zi1961年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在泰国的哥哥要曾宪zi带着母亲到泰国去。到泰国后,曾宪了解到哥哥正在与叔父发生争执,原来曾宪zi的父亲有两间百货店给了叔父,哥哥希望与曾宪zi一道向叔父要回财产。曾宪明确地表明态度上一辈的财产是上一辈劳动的成果,我一分钱都不会要,我要做的是自主创业。在曾宪zi的调停下,终于亲情胜过钱财,叔父和哥哥也对曾宪zi刮目相看。
然而,创业之初,曾宪zi并没有资金。他从同乡那里借来缝纫机,独li制作领带。由于没有本钱购买原材料,只能帮人做些手工活,生活极为艰难。叔父有意帮助他,拿出5000泰铢(相当于1000港元)送给他,曾宪坚辞不受。一天,叔父给他一批英国黑丝料子,要他加工60打领带。曾宪夫妻两人夜不停地忙碌,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当他交货时,叔父仔细验收了领带,十分满意,给了曾宪zi相当于1万港元的工钱。曾宪zi接过工钱点数,当数到900元时,他把剩余的钱退给叔父。他说:“叔父,我开价只是每打15 元,60打正好 900 元,多余的我不能拿。”叔父不高兴地说:“这是工钱,你一定要收下。”叔侄推让不下,叔母只好说:“宪呀,你叫我们怎样才能帮你呢?我们知道你的为人,送钱给你不收,才采取这种办法的。”曾宪zi说:“叔父叔母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的性格历来是无功不受禄,你们给领带我加工,就已经是给机会帮我了我真的感激不尽。多余的钱我不能要,请叔父叔母理解。”曾宪zi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打造出“金利来王国”这一“男人的世界”。
三、恶性竞争酿恶果
前些年,上海的几家牛奶公司竞相压价,将原来卖约7元的盒装牛奶,压得低于4元多的生产成本价,以3元左右便卖出。因为有的牛奶公司想以降价挤垮对手,然后再涨价。这样的竞争就是恶性竞争,不利于保证牛奶的质量,商家一天要换几次价,影响信誉。后来,上海的物价部门规定,不能低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价之和,但可以有10%的浮动,以利竞争,作为经济活动,不盈利肯定是有目的、有原因的,在这个例子里就是不正当竞争的结果。
四、用《弟子规》规范企业竞争
2009年4月1日至4月2日,香港卫视风台“锵锵三人行节目连续两天邀请了一位企业家做嘉宾,这位企业家的特点是用《弟子规》经营企业。他说,现在商家之间的竞争许多是恶性竞争,那边已经降到4300了,你怎么着?我就赌上气了,你4300,我 4200,另一个4100了,我再降到4000,一直压到成本价之下。为了抢生意而签合同,其结果肯定是质量得不到保证他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他的业务是为新开发的房子安装壁炉给客户提供的合同都有配置单,除了主机之外,另外的附件配置一根一米的烟管和 90度的一个弯头。实际上,这批房子烟筒的位置距壁炉挂的位置超过1米,必须增加烟管。但是在签合同时,他明知道这种情况却不说出来,等合同签了,开始装炉子了,才说要另外增加钱。这等于玩了一个圈套,签了城下之盟,因为房子的相关位置都是按这种炉子设计的,而且这时工程马上要完工交房子了,开发商无法选用别人的壁炉。于是工程部挨了批评,老板指责预算时为啥没算清楚,增加了50万元的烟管,工程部经理也挨批评,工程部、预算部、合同执行部安装部的奖金全都受影响。从经济上算,多卖的烟管除去一半的成本才挣 20万元,但下一个合同要安装5000 台壁炉,每台可挣1000元钱,一共可挣500万元。由于上次的圈套,安装壁炉的合同就再也拿不到了,为了赚这 20 万元的烟管,丢了 500万元的合同。事实为这个企业家上了一课,后来他学了《弟子规》,儒家的行为规范使他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规》上说“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如果搞不正当的竞争牟利,后果会很严重。他还在《弟子规》中学到了“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要求销售人员在推销时绝不说竞争对手的坏处、短处。销售员手中的材料只有一张纸的内容介绍炉子其他的都是《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作为礼物送给客户。由于按照《弟子规》去做,企业的名声好了,业绩连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