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第二十届亚洲光储创新论坛暨展览会——Asiapves
随着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指导意见》(136号文)及《关于进一步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394号文)逐步落地,我国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进程迈入了全新阶段。这两大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为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也标志着新能源行业正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深刻转型。
?一、政策框架渐明,地方实施方案各异?
目前,蒙东、蒙西及新疆等地已率先发布了新能源入市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将全部进入市场,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而山东等省份虽尚未正式发布方案,但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已预示着新能源入市的大势所趋。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政策细节存在差异,特别是针对分布式新能源的入市政策,部分中东部省份持谨慎态度,政策不确定性较大。
?二、电价“地板价”不确定,新能源企业面临挑战?
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电价将更多由市场决定,波动性明显增加。对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而言,虽面临明确的电价上限,但“地板价”却难以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江苏、广东、山东等电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电价持续走低,屡次跌破市场预期,给新能源企业的盈利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储能经济性受限,绿证机制待完善?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由于电价上限被“锁死”,储能项目的盈利空间受到限制,经济性并不明显。这不仅影响了储能项目的投资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的波动性缓解。此外,纳入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电量不得重复获得绿证收益,增加了绿电绿证机制的复杂性,机制电量部分的绿证分配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
?四、新能源企业积极应对,探索市场导向之路
Asiapves亚洲光储展在杭州(2025.9.25-9.26)第二十届亚洲光储创新论坛暨展览会共同探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政策背景和市场挑战,新能源企业需积极应对,提升自身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应更加注重区域价值差异,选择支持力度大、资源禀赋优越的区域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发电类型和项目规模。同时,采用智能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应变能力,以应对价格波动和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当下新能源全方面入市是大势所趋,也是新能源产业迈向优异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面对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阶段,新能源企业需积极应对,探索市场导向之路,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繁荣发展!
关注公众号:AsiaPVES(亚洲光伏与储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