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蜂果共生”模式催生健康饮品新势力 活性蜂蜜重构千亿茶饮
江西“蜂果共生”模式催生健康饮品新势力 活性蜂蜜重构千亿茶饮产业链
记者:XXX 通讯员:XXX
导语
国家卫健委《2023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我国城镇居民日均添加糖摄入量超标率达76.2%,减糖风潮正重塑食品饮料行业格局。在江西赣南山区,一场以活性蜂蜜替代工业糖浆的产业进步悄然兴起——通过“蜂果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生产的活性成熟蜜,正成为新茶饮行业升级的“黄金原料”。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24年上半年,该省蜂蜜水果茶原料供应量同比增长320%,带动12.6万农户户均增收2.3万元,开辟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一、技术破局:活性酶指标成行业“硬通货”
在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向记者展示了两组对比实验:使用江西山峰蜂蜜调制的猕猴桃茶饮,在25℃环境下静置4小时后,褐变指数是为12.7,远低于使用果葡糖浆的对照组(褐变指数58.4)。“蜂蜜中的葡萄糖氧化酶能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这是天然防腐剂无法实现的。”该研究成果已形成6项发明专利,并写入《中国茶饮行业白皮书》。
支撑技术突破的,是江西建立的全国较早活性蜂蜜数据库。数据库显示,赣东北山区柃木蜜的淀粉酶值达32.1mL/g,超出欧盟活性蜜标准(8mL/g)3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明表示:“高活性蜜能承受茶饮生产的低温杀菌工艺(≤60℃),这是替代糖浆的关键技术前提。”
二、生态账本:一个蜂箱撬动三重收益
走进安远县“蜂果共生”示范基地,蜂箱与脐橙树的距离经过精细测算——控制在300米以内,既保证蜜蜂有效授粉,又避免过度采蜜影响果树生长。县农业局负责人算了一笔生态账:
- 经济账:每亩果园配置5个蜂箱,年产蜜150公斤,直接增收1.2万元;蜜蜂授粉使脐橙坐果率提升26%,优果率提高18%,亩均增产收益达8000元。
- 生态账:蜂群替代人工授粉,减少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量47%;蜜源植物多样性使农药使用频次从年均6次降至2次。
- 碳汇账:每生产1吨活性蜜可固碳1.8吨,相关碳汇收益已通过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实现交易。
这套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农业典型案例集》,正在22个县域推广。
三、消费进步:透明溯源重塑市场信任
在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江西蜜语”主题店,消费者扫描杯身二维码,可实时查看蜂蜜的蜜源地气象数据、蜂农档案及113项检测报告。这种“透明供应链”模式,让该店客单价达38.6元,仍保持日均销售600杯的业绩。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专项抽检数据显示,使用活性蜜的茶饮门店微生物合格率(98.7%)有效高于传统糖浆门店(89.2%)。“活性蜜的抑菌特性降低了防腐剂依赖。”省质检院食品检测中心主任解释。目前,该省已建立“蜂蜜原料供应商红名单”,43家企业通过有关部门+FSSC22000双认证。
四、标准升级:从田间到杯口的质量防线
2024年6月,由江西牵头制定的《现制蜂蜜水果茶》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其中三项指标引发行业关注:
1. 活性门槛:要求α-淀粉酶值≥15mL/g,排除加热蜜、浓缩蜜;
2. 添加底线:蜂蜜在配方糖类中占比≥50%;
3. 溯源精度:需标注蜜源地至行政村级别。
“这比日本《蜂蜜表示法》更严格。”标准主要起草人、南昌大学教授李华表示,新规实施后,省内茶饮企业原料采购成本上升21%,但客户投诉率下降63%,验证了品质溢价逻辑。
专业人士建言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建议:
1. 将活性蜜纳入“新食品原料”目录,拓展代餐、功能性食品赛道;
2. 建立“蜂果共生”生态补偿机制,对碳汇增量给予财政补贴;
3. 开发蜂蜜期货产品,对冲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从深山蜂箱到都市茶饮,江西用“一瓶蜜”串起三产融合的创新链。在2024年全球特色农业博览会上,有关部门粮农组织官员评价:“这种以生物特性驱动产业链升级的模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样本。”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推进,这场始于蜂蜜的“甜味进步”,正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饮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