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大会:中空纤维膜技术推动碳中和进程
全球碳中和加速推进,气体分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
2025年5月11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GSIC 2025)在扬州盛大开幕。作为全球规模较大的气体分离行业盛会,本届大会以“气体分离宏观分析,新型高性能气体分离材料”为议题,聚焦中空纤维膜等技术突破,为碳中和目标下的碳捕集、氢能开发及工业气体提纯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在《巴黎协定》6.4条款与欧盟碳关税政策(CBAM)的双重驱动下,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已突破万亿美元。气体分离技术作为减碳主要手段,其重要载体——中空纤维膜凭借高通量、低能耗特性,成为氢气提纯、CO?捕集等领域的“战略级装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碳捕集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其中膜分离技术贡献率超35%。
中空纤维膜:气体分离大会聚焦精度
在大会主论坛上,大连理工大学王同华教授的论断引发热烈讨论:“气体分离膜技术没有‘中间地带’,要么实现 100% 选择性分离,要么在工业场景中‘归零’—— 这是由下游应用对气体纯度的严苛要求决定的”。以氢能为例,燃料电池汽车所需氢气纯度需达到 99.999%(5N级),若杂质含量超标,将导致电堆催化剂中毒,直接影响电池寿命。
当前,中空纤维膜研发已进入 “纳米级精度” 竞争阶段。其主要优势在于:
材料设计突破:通过聚酰亚胺、沸石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新型材料改性,膜材料的气体选择性提升至传统聚合物膜的数倍;
结构优化创新:中空纤维膜的内壁孔径可精确控制在 5-50 纳米,实现对不同分子尺寸气体的准确筛分,例如 CO?(分子直径 0.33 纳米)与 N?(分子直径 0.364 纳米)的高效分离;
工艺集成升级:结合卷式、板式等模块化组装技术,单套膜分离装置的处理气量可达 10 万标方 / 小时以上,满足大型燃煤电厂、化工园区的规模化减碳需求。
碳中和主战场:气体分离技术的攻坚突破
氢能产业的纯度之战
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进程加速,中空纤维膜在超纯氢制备领域需求激增。中国石油大学研发的晶态多孔复合膜,可在常温常压下实现99.999%氢气纯度,推动加氢站运营成本下降18%。
碳捕集的成本突围
针对燃煤电厂烟气处理,天津大学开发的聚酰亚胺基中空纤维膜,CO?/N?分离系数达150,配合智能压力调控系统,捕集能耗降至1.8GJ/tCO?,逼近国际能源署技术红线。
未来十年:气体分离技术的智能化跃迁
“纳米级精度与分子级设计已成行业竞争焦点。”大会嘉宾团指出,随着量子计算、AI算法的深度介入,中空纤维膜正从单一分离工具进化为具备感知-决策功能的智能系统。预计至2030年,第三代自适应分离膜市场渗透率将超45%,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