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里的环保经:广东众塑十年把 “冷门” 做成 “热门”
2014 年,当广东众塑决定做可降解吸管时,同行都说他们 “傻”——“塑料吸管又便宜又好用,搞环保吃力不讨好。” 创始人却忘不了在海边看到的场景:一只海龟被塑料吸管卡住鼻孔,志愿者花了半小时才帮它取出。如今,这家企业的吸管每天被 300 万人使用,从很初的 “无人问津” 到现在的 “随处可见”,靠的不是花哨概念,而是让老百姓用得顺手的实在技术。让吸管 “经得住折腾”刚开始的吸管有多脆弱?“寄样品用的快递盒里,一半吸管都碎了。” 工程师们想了个笨办法:每天在办公室 “折磨” 吸管 —— 用它戳硬纸板测试耐穿刺,泡在热水里看会不会软,甚至让实习生反复弯折记录次数。2017 年终于有了突破:加了点从植物里提取的弹性成分,吸管弯折 100 次也不断了,现在就算被放进背包压一上午,拿出来还是直的。
很贴心的改进是针对热饮的。“冬天买热奶茶,塑料吸管泡久了会变软,可降解的会不会更差?” 团队带着温度计蹲在奶茶店,发现 60℃以上的饮料很容易 “考验” 吸管。现在的吸管别说 60℃,就算装刚煮好的 100℃热汤,半小时后拿出来还是硬邦邦的,有顾客开玩笑说 “这吸管能当搅拌勺用”。让价格 “接地气”头几年,可降解吸管贵得让小店老板摇头。“有个早餐店老板算过账,换吸管后每月多花 200 元,相当于少卖 200 碗豆浆。” 为了降成本,团队像 “收废品” 一样跑遍农村:玉米秸秆、稻壳、甚至核桃壳都被他们磨成粉加进材料里。“有次去山东收核桃壳,农户以为我们是收破烂的。” 现在,一根吸管只要五分钱,和塑料的一样便宜,连街边卖豆浆的大爷都用得起。
在广州某城中村,李叔的便利店用了两年可降解吸管。“刚开始年轻人觉得新鲜,现在大叔大妈也知道问‘有没有不污染的吸管’。” 他发现,换吸管后店里的学生顾客多了,“有个中学生说,他每次用塑料吸管都觉得对不起海洋生物,现在终于不用纠结了。”十年 “慢功夫” 换来了信任2021 年,广东众塑的吸管突然接到一笔 “大单”—— 某连锁咖啡要换掉全国门店的吸管。“他们派人来工厂蹲了一个月,从原料到生产全程盯着。” 现在,他们的吸管不仅通过了国内检测,还拿到了国外的环保认证。有次出口到欧洲,当地检测机构惊讶地发现,这根来自中国的吸管埋进土里半年就 “消失” 了,比本地产品还快。
新的吸管还藏着巧思:加了点能让微生物 “喜欢” 的成分,就算不小心丢进草丛,下雨后也会慢慢分解。“有用户反馈说,去年埋在花园的吸管,今年长出了小草。” 这十年,广东众塑没怎么打广告,靠的是顾客口口相传 —— 从嫌弃 “不好用” 到主动 “求推荐”,这根吸管的故事,就像很实在的环保教科书,让越来越多人相信:环保从来不是难事,而是越用越顺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