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过程中,如何检测整流二极管的浪涌电流承受能力?
在整流二极管的代工过程中,检测浪涌电流承受能力(如IFSM,非重复性正向浪涌电流)是确保器件可靠性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具体的检测方法、标准及工艺控制要点:
1. 浪涌电流测试原理
浪涌电流是指二极管在短时间内(通常毫秒级)承受的远高于额定正向电流的瞬态过载电流,模拟实际应用中如电源启动、雷击等场景。测试需验证:
- 器件是否损坏(如结熔断、金属层烧毁)。
- 参数是否漂移(如正向压降VF增大、反向漏电流IR升高)。
2. 测试方法与标准
(1) 标准测试电路
- 典型电路:
- 电容放电法:通过大容量电容(如数万μF)充电后对二极管放电,生成短时大电流脉冲。
- 脉冲发生器:使用可编程电流源生成标准波形(如8.3ms半正弦波,对应50Hz半周期)。
- 关键参数:
- 浪涌电流幅值(IFSM):通常为额定电流的5~20倍(如1A二极管测试50A浪涌)。
- 脉冲宽度:10ms(工频半周期)或自定义(如1ms模拟闪电脉冲)。
(2) 测试步骤
1. 初始参数记录:测量二极管测试前的VF、IR等参数。
2. 施加浪涌:
- 单次或多次脉冲(如IEC 60747标准要求非重复性测试)。
- 控制脉冲上升时间(如di/dt ≤ 100A/μs)。
3. 冷却恢复:浪涌后静置(如5分钟)至室温。
4. 复测参数:检查VF、IR是否超标,外观是否损坏(如封装开裂)。
(3) 判定标准
- 通过条件:
- 电参数变化 ≤ 10%(如VF浮动)。
- 无物理损伤(SEM/显微镜检查结区或金属层)。
- 参考标准:
- IEC 60747-1:半导体器件通用测试方法。
- MIL-STD-750:器件可靠性测试。
3. 代工过程中的工艺控制点
为确保二极管浪涌能力达标,需在制造中优化以下环节:
(1) 芯片设计
- 结面积扩大:增加有效导通面积分散电流密度。
- 金属层厚度:加厚电极金属(如Al/Cu)减少电迁移风险。
(2) 材料选择
- 外延层电阻率:优化掺杂浓度平衡VF与浪涌能力。
- 肖特基金属:选择高熔点金属(如铂)提升抗热冲击性。
(3) 工艺改进
- 欧姆接触优化:降低接触电阻(如Ti/Ni/Ag叠层)减少局部发热。
- 钝化层强化:SiN?钝化层减少高温下表面击穿风险。
4. 失效分析与改进
若浪涌测试失败,需通过以下手段分析原因:
- 热成像仪:定位浪涌时的热点(如结边缘或键合点)。
- SEM/EDX:观察金属熔融或硅层烧毁的微观形貌。
- 仿真辅助:TCAD模拟浪涌下的电流密度分布,优化设计。
典型改进措施:
- 增加保护环(Guard Ring)缓解边缘电流聚集。
- 采用扩散工艺替代离子注入,改善结区耐热性。
5. 量产中的测试策略
- 抽样测试:每批次抽取一定数量(如1%)进行破坏性浪涌测试。
- 在线监控:通过正向压降(VF)的统计分布间接评估浪涌能力一致性。
- 加速老化:高温高湿(85°C/85%RH)后复测,验证长期可靠性。
总结
浪涌电流检测需结合标准测试电路、工艺优化和失效分析,代工厂应:
1. 严格遵循测试标准(如IEC或JEDEC)。
2. 在设计阶段通过仿真和原型测试验证浪涌能力。
3. 在量产中监控关键工艺参数(如金属厚度、结深)。
通过系统性控制,可确保整流二极管在极端条件下稳定工作,满足工业/汽车等高可靠性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