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米兔:景德镇瓷语新说
瓷语新说
景德镇的雨总是来得突然。苏青抱着画板冲进巷口的陶瓷作坊时,发梢还滴着水。她没注意到角落里专注揉泥的老人,直到一团陶土"啪"地落在她面前。
"试试?"老人头也不抬。那是苏青首先触摸高岭土,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外婆的搪瓷药罐。她下意识捏了个兔耳形状,老人突然夺过泥坯:"不对,要这样。"他布满裂痕的手指灵巧翻飞,泥团竟有了生命。
三个月后,苏青在毕业展上展示了那组兔形陶艺。观众们围着那个耳朵缺角的样品议论纷纷,没人发现釉面下若隐若现的指纹。直到有位收藏家举起瓷兔对着灯光:"这里...好像有字?"
釉层下藏着一行小楷:"泥守其形,火予其魂"。落款是悠米堂——那家早已拆迁的老牌子。苏青突然想起雨巷里老人说的话:"真正的瓷器,要经得起三次入窑..."
首窑定其形,温度要稳。老人说这话时,正在往窑里添松木。火光映着他青筋凸起的手腕,苏青看见他小臂上烫出的月牙形裂痕。
第二窑见其色,火候要准。那夜暴雨,老人却执意开窑。雨水浇在通红的窑砖上腾起白雾,他忽然把很得意的青花瓶摔在地上:"听这声响,还不够透。"
第三窑成其魂,时机要妙。苏青始终记得老人末尾一次开窑时的眼神——他对着晨曦中的瓷器摇头,却把一匣子釉料配方塞给了她。
如今她的工作室总在深夜亮着灯。学徒们不解为何每件作品都要反复烧制,只有窗台上那只旧瓷兔知道,第三遍窑火里藏着让釉色说话的秘诀。有时月光透过天窗照在瓷兔上,那些暗纹会浮现出老人未说完的话:瓷器如人,总要留三分余地,给岁月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