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丰硕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丰硕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 2025》战略与 “十四五” 规划明确将机器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凭借 “独特的跨制度合作优势” 的制度优势、毗邻港澳的区位条件,迅速抢占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2024 年,大湾区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 2000 亿元,同比增长 23%,形成从重点零部件研发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完整生态链,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 “加速器”。
深圳优必选研发的 Walker S 系列机器人,深度融合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在东莞某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该系列机器人通过 5G 网络与 总控中枢系统控制系统实时交互,可在 30 秒内完成电池模组的精细装配,误差率低于 0.01 毫米。其搭载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能自主规避生产线上的移动障碍物,使产线柔性化程度提升 40%。目前,优必选已与广汽埃安、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计划 2025 年实现万台级交付,推动汽车制造从 “机器换人” 向 “人机协同” 模式转变。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香港科技园,在机器人护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将肌电信号识别技术应用于护理机器人,通过粘贴在人体皮肤上的传感器,可实时解析肌肉收缩信号,使机器人护工能够预判患者动作意图。在香港东华医院试点中,该机器人成功辅助完成 800 余例术后患者康复训练,患者满意度达 92%。团队负责人表示,下一代机器人护工将集成脑机接口技术,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华力创科研发的微型传感器采用 MEMS(微机电系统)与量子传感技术结合,其力敏元件尺寸只为 200 微米,却能检测到 0.001 牛顿的微弱力变化。在深圳某半导体封装企业,搭载该传感器的机器人可在无尘环境下完成 3 纳米芯片的贴装作业,良品率从 85% 提升至 97%。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传感器已通过医疗器械认证,在中山某三甲医院的骨科手术中,辅助机器人完成了首例脊柱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缩短 30%。
深圳科创学院的创业团队另辟蹊径,聚焦银发经济开发智能按摩仪。产品采用柔性可穿戴设计,内置 128 个微型按摩单元,通过压力分布算法模拟专业按摩师手法。在 2024 年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展上,该按摩仪斩获 “比较好创新产品奖”,目前已与日本欧姆龙、美国强生达成合作,预计 2025 年海外市场销售额突破 5 亿元。团队还建立了用户健康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百万级按摩数据优化算法,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
产业协同方面,大湾区已形成 “香港研发 + 深圳转化 + 佛山制造” 的创新模式。由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美的集团联合组建的大湾区机器人创新中心,汇聚 200 余名博士研发团队,专注于机器人操作系统、智能算法等共性技术攻关。政策层面,广东省设立 100 亿元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深圳市推出 “机器人产业十条”,对企业研发、应用示范给予比较高 5000 万元补贴,形成 “政产学研金” 协同创新生态。
展望未来,大湾区正规划建设全球较早机器人产业数字孪生园区,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优化产业布局。随着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在深圳试点落地,这片创新热土将持续释放 “乘数效应”,不仅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提供技术方案,更将重塑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