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封关:中空纤维膜的“自贸区机遇”悄然临近
四川成都,2025年7月——距离海南全岛封关运作不足150天,一条可能重塑医疗制造产业链的协作路径正逐渐清晰:成都膜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膜普生物”)的中空纤维血液透析膜膜束,有望通过海南自贸区合作伙伴的加工链条,转化为远销全球的血液透析器。这一“成都生产膜束-海南加工为血液透析器-全球分销”的潜在模式,正是海南封关政策赋能产业链升级的生动缩影。
一、封关政策:医疗制造的“成本优化公式”
海南封关关键政策“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为医疗制造企业打开了成本优化空间。原料端,海南的企业进口透析器外壳等部件可享74%税目商品免税,叠加膜普生物直供的中空纤维血液透析膜膜丝,综合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流通端,“岛内自由”政策支持享惠主体间免补税流通,加速“膜丝生产-海南封装-全球分销”全链条效率;出口端,经海南加工增值超30%的透析器,进入内地免关税,出口东盟时凭原产地证书还可再获关税减免。
中国南海研究院研究员指出:“封关后海南的‘境内关外’优势,将成为企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跳板。”膜普生物的技术储备,正为这场跨省协作埋下伏笔。
二、技术适配:膜普生物的“海南接口”
合作尚未启动,膜普生物的产品特性已与海南政策形成深度契合:
全自动纺丝设备与恒温恒湿的十万级洁净车间保障膜丝孔径均匀,从源头提升海南合作伙伴的封装良品率;逐步完善的检测实验室可提供检测报告,助力海南客户加速通过国际认证;而海南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聚集的170余家高新企业,更为这种协作提供了产业生态支撑。
三、行业共振:从政策红利到终端受益
若模式落地,产业链将迎来多重正向循环。成本优化可传导至终端,降低血液透析器售价,提升发展中国家医疗可及性;海南可借政策吸引高附加值环节,形成“内地研发、海南封装”的分工格局;膜普生物参与的行业标准,也有望通过海南实践融入RCEP医疗器械互认框架,助推技术出海。
封关不是终点,而是精密制造的新起点。当原料经放开进入海南,当成都膜普的中空纤维血液透析膜膜丝在自贸区蜕变为救命的透析器,中国医疗制造的全球化叙事正翻开新篇。对海南,政策是链接全球的杠杆;对膜普生物,技术是参与协作的基石;对行业,成本与标准的双重升级,才是真正的机遇所在。封关钟声将响,而变革的种子,早已埋在每一根膜丝的精密制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