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可燃冰商业化试采成功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地质九号”号船在南海1370米深海底成功实现了可燃冰连续30天的稳定产气,日均产量达到35万立方米。这一突破标志着可燃冰的商业化试采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全球能源开采带来了新的前景。在此次试采过程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水合物防砂筛管技术,有效解决了沉积物堵塞的问题,使得开采过程更加顺利且稳定。此外,得益于这一技术的创新,开采成本大幅降低至8美元/MMBtu,远低于当前液化天然气市场现货价格(约12美元/MMBtu),为可燃冰商业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其储量丰富,具有极大的能源潜力。特别是在南海地区,作为全球较大的可燃冰资源之一,成功的试采为这一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奠定了基础。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公司(JOGMEC)已紧急重启南海海槽可燃冰项目,意图进一步探索和开发这一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可燃冰的开采将更加高效、经济,这也有望推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据了解,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可燃冰将能够满足亚洲7%的天然气需求。这一预期不仅为能源的多样化和供给安全提供了新的选择,还可能推动传统能源的转型和替代能源的发展,为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深海可燃冰的商业化试采成功为世界能源行业带来了重大突破。它不仅为解决全球能源供应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还为能源行业的技术革新和绿色发展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试采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可燃冰的未来发展将不断推进,为全球能源市场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