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尤其是钢结构桥梁)防雷需兼顾结构安全与导电性能。主桥体采用多点接地,利用桥墩基础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每 20 米设置一处引下线(Φ16 热镀锌圆钢),与桥面防撞护栏焊接连通(焊接点间距≤15 米)。斜拉索桥梁的钢索需做绝缘处理(外包绝缘层),并在两端设置放电间隙(距离≤5mm),避免雷电流直接流经钢索。桥头堡、监控设备房需设置单独避雷针,保护范围覆盖设备区域,接地网与桥梁主体接地体间隔≥3 米,防止地电位反击。照明系统灯具外壳、金属桥架需与桥梁接地系统连接,电源线采用铠装电缆,进出桥梁处做等电位跨接。施工时需检测桥梁钢结构的导电连续性,焊接部位做防腐处理(环氧富锌底漆 + 聚氨酯面漆),避免电化学腐蚀影响接地效果。防雷与消防系统等电位连接电阻≤0.2Ω。天津防雷接地防雷工程设备
铁路系统涵盖信号、通信、供电和控制系统,设备分布广、敏感度高,且多位于旷野、山区等高雷区,防雷设计需兼顾可靠性与抗干扰性。信号系统是防护重点,轨道电路、调度集中(CTC)和列控系统(ATP)对电磁干扰极其敏感,需对信号电缆采用全程金属屏蔽槽盒,两端接地并加装信号SPD(如轨道电路专门用于防雷模块)。牵引供电系统包括接触网、变电所和配电线路,接触网支柱需安装避雷器并与接地体可靠连接,变电所入口处设置电源SPD集群,抑制雷电波沿馈线侵入。铁路通信系统(如GSM-R)的基站和漏缆天线需参照通信基站防雷标准,同时注意隧道内设备的防潮与接地处理。对于高铁客站等大型建筑,需将钢结构屋顶纳入接闪系统,采用避雷带与金属屋面多点焊接,避免侧击雷危害。北京防雷设备测试防雷工程常见问题引下线与金属管道间距≥0.3m(防反击)。
标准规范是防雷工程的技术准则,我国已形成以GB50057为重要,涵盖设计、施工、检测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等。这些标准明确了防雷分类、设计方法、材料要求和检测周期,确保工程各阶段的规范性。随着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防雷标准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如针对光伏电站、风电场的专门用于防雷标准陆续出台。在工程实践中,需密切关注标准动态,结合较新技术要求开展设计与施工,确保防雷工程符合现行规范,有效降低雷电灾害风险。
油库、化工厂等易燃易爆场所防雷施工需满足 GB 50650-2011《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重点把控接地间距与防爆措施。储罐区防雷接地装置应单独设置,距罐体基础边缘≥3 米,垂直接地体采用 50×50×5mm 热镀锌角钢,间距≥5 米,接地电阻≤4Ω。罐体上的呼吸阀、阻火器等金属附件,需通过 25×4mm 扁钢与罐体接地网连接,连接处设置防爆型等电位端子。输送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处,当螺栓少于 5 颗时需做跨接处理,跨接线采用 6mm2 铜缆并加装绝缘套管。场所内电气设备需选用防爆型,电源进线处安装浪涌保护器(SPD),其接地端应与场所专门用于接地装置直接连接,禁止与其他接地系统混接。施工过程中严禁烟火,焊接作业前需检测可燃气体浓度,确保在浓度下限以下操作。古建筑施工在院落布局修复时还原历史功能分区,保留传统建筑的空间逻辑。
医院手术室、ICU 等区域的精密医疗设备对雷电电磁干扰敏感,防雷施工需强化等电位连接与屏蔽措施。建筑物外部接闪器采用避雷网(网格≤5m×5m),引下线间距≤12 米,在设备层增设均压环(40×4mm 扁钢,间距≤6 米)。内部医疗设备接地采用 S 型星型接地结构,设备外壳通过 2.5mm2 铜缆连接至专门用于接地端子箱,端子箱与建筑物接地网之间通过 40×4mm 扁钢单点连接(避免形成接地环路)。电源系统三级浪涌保护:一级(80kA)安装于配电室,二级(40kA)于楼层配电箱,三级(20kA)于设备插座处,SPD 接地线径按相线截面积 1/2 配置(**小≥4mm2)。影像设备(如 MRI、CT)机房需做电磁屏蔽,屏蔽体接缝处采用铜制簧片压接,屏蔽效能≥80dB。施工时禁止将医疗设备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地网,两者间距≥3 米,防止地电位反击损坏设备。接地网边缘外延放射线长度≥10m(改善散流效果)。天津防雷接地防雷工程设备
接地体与树木距离≥5m(防根系破坏防腐层)。天津防雷接地防雷工程设备
预警系统与防雷装置联动应用:当接收到橙色预警时,数据中心自动切换至冗余电源,光伏电站启动直流侧 SPD 加强保护,施工现场暂停高空作业并切断非必要设备电源。在体育场馆、基地等场景,预警系统结合广播系统实现 “监测 - 预警 - 处置” 闭环,将雷电灾害响应时间从被动防护的分钟级提升至主动防御的秒级。随着 5G 物联网技术普及,便携式雷电预警仪(如穿戴式电场传感器)正在户外探险、农业作业等领域推广,成为个人雷电防护的重要工具。天津防雷接地防雷工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