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6 岁,因 “右上腹疼痛伴黄疸 3 天” 入院。入院检查显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腹部 CT 提示胆总管下段结石,伴有胆道扩张。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
在十二指肠镜检查中,医生会发现患者胆总管开口处有一枚直径约 1.2cm 的结石,导致胆汁排泄受阻。术中尝试取石未成功,为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决定放置一次性鼻胆引流管。操作过程如下:通过十二指肠镜活检孔道送入导丝,确认导丝进入胆总管上段后,沿导丝推送鼻胆引流管,直至引流管侧孔完全位于胆总管内。随后退出导丝,在 X 线下确认引流管位置正确,固定引流管外端并经鼻腔引出,连接无菌引流袋。术后 24 小时内引流出深绿色胆汁约 300ml,患者腹部疼痛缓解,黄疸逐渐消退。
1.胆道梗阻:如胆总管结石、胆管Ca、胰腺Ca等导致的胆道梗阻,可通过鼻胆引流管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缓解黄疸、腹部疼痛等症状。
2.胆道被传染:急性胆管炎患者,放置鼻胆引流管可引流出被被传染的胆汁,控制炎症,避免病情恶化。
3.术后胆道引流:胆道手术后,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等,放置鼻胆引流管可引流残余胆汁,防止胆漏、胆道狭窄等并发症。
4.胆道造影:可通过鼻胆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内情况,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禁忌症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放置鼻胆引流管可能导致胆道出血,加重病情。
2.胆道严重狭窄或梗阻无法通过导丝:若胆道狭窄或梗阻严重,导丝无法通过,则无法放置鼻胆引流管。
3.上消化道急性穿孔:上消化道急性穿孔患者,放置鼻胆引流管可能导致穿孔部位病情加重,引发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4.患者不配合:由于放置鼻胆引流管需要患者配合,若患者无法配合操作,可能导致操作失败或出现意外情况。
1.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折叠、受压。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若引流液出现异常(如颜色变浅、量突然减少或增多、出现血性液体等),应及时通知医生。
2.固定管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掉落。记录引流管外露长度,定期检查固定情况,若发现固定松动,应及时重新固定。
3.口腔和鼻腔护理:每日清洁患者口腔和鼻腔,保持卫生。对于经鼻腔引出的引流管,可在鼻腔内涂抹润滑剂,减少引流管对鼻腔黏膜的刺激。
4.预防被传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引流袋,更换时消毒引流管接口。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等被传染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活动指导:指导患者在活动时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引流管脱落或移位。
6.拔管时机:根据患者病情和引流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拔管时机。拔管前应进行胆道造影,确认胆道通畅后方可拔管。拔管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胆道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