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应用、挑选、安装使用、温度传感器和热电偶的区别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温度传感器的原理:温度传感器的原理是利用物质的热电效应、电阻效应、热敏电阻效应、热电阻效应、热电偶效应、红外线吸收效应等原理,将温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其中,热敏电阻效应是温度传感器应用较为普遍的原理之一。热敏电阻效应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热敏电阻材料有两种类型:正温度系数(PTC)和负温度系数(NTC)。正温度系数材料的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负温度系数材料的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热敏电阻材料普遍应用于温度传感器中,例如铂电阻温度传感器(PT100)、铜电阻温度传感器(CU50)、镍电阻温度传感器(NI100)等。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性能稳定、测温范围大,常用于工业高温环境的温度测量。海南红外温度传感器供应
温度传感器简介:温度传感器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温度测量仪表的主要部分,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两类。热电阻是中低温区较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热电阻测温是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性来进行温度测量的。其主要特点是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热电阻中铂热电阻的测量精确度是较高的,它不仅普遍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标准的基准仪。湖北探头式温度传感器批发在建筑行业,地暖系统中的温控装置依赖于精确的地面温度检测来调节热量输出。
一种常用热敏电阻在25℃时的阻值为5kΩ,每1℃的温度改变造成200Ω的电阻变化。注意10Ω的引线电阻只造成可忽略的 0.05℃误差。它非常适合需要进行快速和灵敏温度测量的电流控制应用。尺寸小对于有空间要求的应用是有利的,但必须注意防止自热误差。热敏电阻还有其自身的测量技巧。热敏电阻体积小是优点,它能很快稳定,不会造成热负载。不过也因此很不结实,大电流会造成自热。由于热敏电阻是一种电阻性器件,任何电流源都会在其上因功率而造成发热。功率等于电流平方与电阻的积。因此要使用小的电流源。如果热敏电阻暴露在高热中,将导致长久性的损坏。
逻辑输出温度传感器:在许多应用中,我们并不需要严格测量温度值,只关心温度是否超出了一个设定范围,一旦温度超出所规定的范围,则发出报警信号,启动或关闭风扇、空调、加热器或其它控制设备,此时可选用逻辑输出式温度传感器。逻辑输出型温度传感器:设定一个温度范围,一旦温度超出所规定的范围,则发出报警信号,启动或关闭风扇、空调、加热器或其它控制设备,此时可选用逻辑输出式温度传感器。LM56、MAX6501-MAX6504、MAX6509/6510是其典型表示。模拟温度传感器:常见的模拟温度传感器有LM3911、LM335、LM45、AD22103电压输出型、AD590电流输出型。温度传感器在气象站中用于监测气温变化,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热敏电阻是非线性器件,不同热敏电阻在室温下的标准电阻值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随温度呈指数变化,因此具有 Beta 温度常数 ( β ),可用于计算任何给定温度点的电阻。然而,当与串联电阻一起使用时,例如在分压器网络或惠斯通电桥型布置中,响应于施加到分压器/电桥网络的电压而获得的电流与温度成线性关系。然后,电阻两端的输出电压与温度成线性关系。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电阻式温度检测器(RTD):RTD 是精确的温度传感器,由高纯度导电金属(如铂、铜或镍)绕成线圈制成。RTD 的电阻变化类似于热敏电阻。也可提供薄膜 RTD。这些器件有一层薄薄的铂膏沉积在白色陶瓷基板上。舞台灯光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防止灯具过热引发安全问题。重庆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红外温度传感器能够非接触式测量物体表面温度,适用于高温环境。海南红外温度传感器供应
温度传感器转化为输出信号的过程:温度传感器将探测到的温度信号转化为输出信号的过程,主要取决于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以热电偶为例,当热电偶两端的温度差异引起热电效应时,会产生微弱的电压信号,这个电压信号会与温度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这个微弱的电压信号经过放大器的放大后,就能被数据采集设备(如PLC或者数据采集卡)读取,并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温度读数。对于具有数字信号输出的温度传感器,如数字化的DS18B20温度传感器,它们内部就集成了模数转换部分,可以直接输出数字信号。每一条DS18B20包含有独一的64位序列码,多个DS18B20可以直接挂在同一条总线上,这样就非常方便的通过代码检索到每一个DS18B20的温度值。海南红外温度传感器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