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中和未来五十年展望(二)
上海泛赋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霍尼韦尔(Honeywell)极冷致制冷剂(冷媒)产品、第四代HFO速思净制冷剂,气雾、清洗剂产品的销售。又代理了巨化制冷剂,大金制冷剂,域适都制冷系统--AEL恒压阀、制冷控制部件。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增加了海立转子压缩机、赛科为涡旋压缩机、CPS制冷维修工县等。
二、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全景
(一)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全景——产业影响因素
碳中和产业在宏观经济层面受到经济增长模式、政策法规、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层面受到公众意识、教育、和社会参与度的影响,在技术层面受到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的影响
中国碳中和产业影响因素:
1、宏观经济层面
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刻转型,从重工业和高能耗行业向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及绿色经济迈进。此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助推了清洁能源、环保技术和低碳解决方案的发展步伐。
政策与法规: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涵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及碳交易市场等,旨在加速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同时限制高碳排放行业的扩张趋势。
投资环境: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涌入碳中和技术领域,如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等,为这些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国际贸易:全球贸易中的碳边界调整机制等政策促使中国出口企业不断提升能效和环保标准,以维持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加速了国内绿色产业的升级进程。
2、社会层面
公众意识与行为: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绿色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企业为迎合这一消费趋势,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
教育与培训:教育体系不断融入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绿色技能等相关内容,培养了一批具备环保意识的劳动力,为碳中和相关行业输送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社会参与:非**组织、公民团体和社会运动在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和倡导绿色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持和参与。
3、技术层面
技术创新与扩散: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涵盖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储能技术、智能电网以及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这些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并加速了低碳转型的进程。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优化了能源分配和使用效率。
跨界融合: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如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智能家居与能源管理系统的整合等,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
(二)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全景——产业生态结构
中国碳中和生态结构由前端的能源替代环节、中端的节能减排环节,以及后端的碳吸收与碳交易环节构成。未来,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同时新能源产业与林业在总产值中占比进一步提高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架构。
(三)中国碳中和产业生态全景——产业链图谱碳中和产业涉及众多领域,能源供给侧端包括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产业,能源需求侧端为各行业减排对象,包括钢铁、水泥、建筑等行业。支撑体系包括碳排放交易、碳吸收、绿色金融。
三、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
(一)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供给侧趋势
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预计2060年和2070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分别达80%和90%。2070年,光伏、风电为主流清洁能源,氢燃料商用车渗透率大幅提升,部分工业脱碳仍存在困难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低碳转型,清洁能源占比稳步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6.4%,上升0.4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05年的约9%增长至2023年的26.4%。预计2030年和2060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分别达30%和80%,2070年占比有望达到90%。
(二)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发展趋势——需求侧趋势
“双碳”目标下,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减污降碳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有序进行,“1+N”政策体系为各领域低碳转型提供了部分关键量化指标
注:表格中的量化目标来源于已出台的“1+N”政策体系中的主要政策
钢铁、化工、建筑、交通为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其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低、产业链协同难、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承担减排成本等问题
四、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发展机遇分析
(一)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发展机遇——光伏与储能
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链将成为中国经济相当有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从新能源产业链来看,光伏与储能赛道极具发展潜力;从新能源车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和智慧交通赛道发展前景广阔
1、在未来五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加深,碳中和产业链将成为中国经济中相当有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
2、中国碳中和的减碳路径,对应着五大细分产业链:①电力部门脱碳对应新能源产业链,②工业部门减碳对应节能减排产业链,③交通部门减碳对应新能源车产业链,④建筑部门减碳对应着绿色建筑产业链,⑤公共部门减碳对应着环保产业链。
3、从新能源产业链来看,光伏与储能赛道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这两条赛道将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从光伏产业来看,光伏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成熟度,且成本持续下降。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不断提高,而制造成本却大幅降低,使得光伏电力成为众多地区**经济的发电方式之一。而储能可解决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间歇性特点,光伏与储能的结合,形成了一个互补的能源解决方案。其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可靠的电力服务。
中国光伏产业总产值在2070年有望达到71.6万亿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在2070年达到537.8GW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制造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4%,行业总产值超过1.75万亿元。2024年一季度,光伏制造各环节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约为52万吨、240GW、173GW、138GW,同比增长分别为92.6%、108.7%、64.3%、48.9%。然而,产能的扩张远超当前光伏装机需求,使得企业利润不断压缩。未来,光伏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是提高产业上限的关键。同时,光伏全产业链出海也是调整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另一个方向。预计中国光伏产业在2050年总产值达到29.75万亿元,同时开始进入行业成熟期和平稳增长期,增长趋于放缓,并在2070年达到71.60万亿元的总产值。
根据CNESA的数据,中国新型储能近年来高速发展,2023年累计装机规模约达23.5GW。2023年,各类应用场景储能项目建设规模屡创新高,然而锂电池储能设备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暴跌。未来,海外市场的高盈利潜力吸引着中国储能企业加大海外布局。中国储能企业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200GW,并在2070年达到537.8GW。
(二)中国未来五十年碳中和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及智慧交通
未来五十年,碳中和产业链将成为中国经济相当有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从新能源产业链来看,光伏与储能赛道极具发展潜力;从新能源车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和智慧交通赛道发展前景广阔
从新能源车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和智慧交通赛道将是全球交通行业相当有潜力和变革力的两大赛道,两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提升,而成本则在逐渐降低。这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与发展;从智慧交通产业来看,智慧交通通过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车辆之间的智能互联,提高交通效率。同时,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能源管理等领域紧密相连。
中国拥有世界前列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预计2030年和2070年销量分别达2,000万辆和6,292.5万辆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对比过去一年1,465.3万辆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近65%。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建成完备且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功打通了整车、原材料、零部件、系统总成及制造装备、基础设施等关键环节,拥有世界前列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
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将高度成熟,无论是在电池寿命、充电速度、续航能力等方面均在全球市场具备***优势,销量预计可达2,000万辆,市占率超过70%。同时,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50年增速放缓并进入平稳增长期,2050年和2070年销量有望分别达到4,813.2万辆和6,292.5万辆。
根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数据,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65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432亿元。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步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工具中,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将改变交通结构,促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和智能化。预计2030年和2070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分别增长至3,422亿元和8,3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