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能点科技获电力封网机器人技术成果
云南能点科技获电力封网机器人技术成果
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进程中,电力设施的维护与建设一直是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关键环节,其中电力封网作业更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危险性的工作。传统的人工封网作业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高空、高压等危险环境下,工人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风险。基于此,电力行业对智能化、自动化作业设备的需求愈发迫切。2025 年 4 月 25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云南能点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 “一种电力封网机器人协同控制系统及其机器人” 的技术成果,公开号 CN119795152A,申请日期为 2025 年 2 月,为电力封网作业的变革带来了新的曙光。
技术成果摘要显示,该发明属于电力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其重点构成包括四台结构相同的机器人本体。在实际作业中,这些机器人本体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多种传感器如同机器人敏锐的 “感官”,实时采集作业参数,如作业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以及机器人自身的位置、姿态、机械臂的受力情况等,为精细作业提供基础数据。
系统通过主控控制系统、遥控操作系统、精确电气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模块实现机器人协同作业。主控控制系统作为 “大脑中枢”,负责统筹规划整个封网作业流程,依据任务要求和传感器反馈信息,向各个机器人下达指令;遥控操作系统则为操作员提供了远程操控的途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操作员能够及时干预,确保作业的安全性与准确性;精确电气控制系统精细控制机器人的升降、行走、压紧等动作,如同精细的 “肌肉控制”,保障每个动作都能恰到好处地执行;智能控制模块基于大模型分析,利用多头注意力机制优化机器人的控制参数。这一机制就像给机器人赋予了 “智慧”,它能够深入分析海量数据,聚焦关键信息,对机器人的运行参数进行动态调整,使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中也能保持比较好的工作状态。
机器人通过 Mesh 自组网技术实现实时通信与协调。Mesh 自组网技术构建起了一个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即使在信号较弱或存在干扰的环境下,机器人之间依然能够快速、准确地交换信息,确保协同作业的高效性。例如,在遇到突发障碍物时,机器人之间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及时调整行动路径,避免碰撞,保障作业顺利进行。
终端显示与干预模块提供三维可视化界面,操作员可实时监控作业进度并进行干预。该界面以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整个作业场景,操作员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清晰地看到每台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和封网作业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操作员可以立即通过该模块下达指令,对机器人的作业进行调整。
与传统的电力封网作业方式相比,云南能点科技的这项技术成果技术优势明显。传统人工封网作业,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作业往往难以进行,甚至可能危及工人生命安全。而采用该技术成果技术,通过智能化控制和协同作业,大幅提高了封网作业的效率。原本需要数天完成的封网任务,在机器人的协同作业下,可能只需数小时就能完成。同时,减少了人工干预,将工人从危险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具有自我学习与优化能力,随着作业数据的不断积累,系统能够不断优化自身性能,使作业效率和质量持续提升。
这项技术成果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潜力巨大。无论是新建电力设施的封网工作,还是老旧电力设施的维护封网,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山区、野外等交通不便、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机器人可以自主前往作业,克服地理环境的限制;在城市电网的改造升级中,机器人能够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用电的情况下,高效完成封网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电力作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