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人工智能教育报告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人工智能教育报告
人工智能作为带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领域作为人工智能赋能的重要基石,也在这场科技变革中迎来重大转型机遇。人工智能不仅推动教学科研方式、教育管理模式、教育评价形式等方面的革新,更塑造出全新的教育范式与形态,为教育数字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 + 教育” 已成为主要国家和地区重点布局的战略方向,相关技术、产品与应用创新不断加速。
2025 年 4 月 25 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由协会智慧教育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携手中国移动、中电信翼智教育、联通数科、北京教科院、金智教育、飞象星球、网易有道等众多行业头部单位共同编制完成。这份凝聚多方智慧的报告,为我们深入剖析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
在整体发展态势分析上,报告不仅梳理了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政策推进、实践探索历程,还横向对比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建设情况。美国通过《未来准备教育法》等政策,鼓励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资源;英国在《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体系;德国则通过 “数字教育战略”,加速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相较而言,我国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用场景拓展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初步形成 “人工智能 + 教育” 发展路径。
关键技术研究是报告的一大亮点。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技术架构愈发清晰,以大模型、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不断迭代。大模型方面,教育领域大模型如网易有道的 “子曰” 大模型,能够基于海量教育数据,实现智能备课、个性化作业生成,为教师减负增效;知识图谱技术则可将碎片化的学科知识构建成结构化网络,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历史学科中,通过知识图谱梳理朝代更迭、人物关系,让复杂历史脉络一目了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也日益大量,通过图像识别、行为分析,能够实时监测课堂中学生的专注度,辅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应用实践部分,报告总结了人工智能赋能 “教、学、研、评、管” 五大教育关键环节的典型应用场景。在 “教” 的环节,智能教学助手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自动生成教案与课件,像中电信翼智教育推出的智能教学平台,能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提供多样化教学资源;“学” 方面,AI 学习机、AI 智慧学伴等产品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辅导,例如科大讯飞的学习机,通过分析学生错题,精细定位知识薄弱点,推送针对性学习内容;“研” 的领域,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研究突破数据处理瓶颈,通过大数据分析教育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评” 环节,智能评价系统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多维度评估,从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到实践能力多方面考量;“管” 上,教育管理部门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校园安全监控、教学资源调配等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与精细度。报告还展示了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学段的代表性应用案例,展现了人工智能在不同教育场景下的强大生命力。
产业生态层面,报告剖析了热门的教育大模型、AI 学习机、AI 智慧学伴等人工智能 + 教育产品发展现状和企业布局情况。目前,众多科技企业与教育机构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与数据优势,不断推出功能更强大、体验更质量的产品;同时,新兴企业也在细分领域深耕,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将呈现多维度发展趋势。技术融合将更加深入,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结合,打造更智能、更安全的教育环境;个性化教育服务将进一步普及,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教育资源公平化进程加速,偏远地区学生也能通过智能设备获取质量教育资源。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隐私安全风险、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对此,报告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包括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开展教师人工智能应用培训等,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这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研究报告》的发布,不仅是对当下 “人工智能 + 教育” 发展成果的多方面总结,更为未来探索教育新生态提供了行动指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育行业必将迎来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公平化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