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新高打破国外垄断,5G 高频柔性覆铜板量产
2025 年,中国 5G 基站数量突破 500 万座,高频 PCB 需求集中在射频模块(占比 45%)和光通信(32%)。传统高频材料(如 PTFE)被美国罗杰斯、日本松下垄断,成本高昂。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 5G 高频柔性覆铜板,介电常数(Dk=2.2±0.1)和损耗因子(Df=0.001)达到国际水平,成本较进口产品低 30%,已应用于华为 5G 基站射频功放模块。一、技术突破与性能优化材料创新:中山新高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在 PTFE 中添加陶瓷颗粒,导热率提升至 1.5W/m?K,抗弯强度达 800MPa,适配高功率密度需求。工艺升级:自主研发的高温等均压双钢带压机,将烧结温度从 1900℃降至 1700℃,生产成本降低 40%。应用场景:华为 5G 基站射频功放模块采用该材料,功率密度提升至 300W/cm2,寿命突破 150 万公里。二、市场需求与供应链动态政策支持: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将高频材料列为重点攻关方向,中芯国际、长电科技获专项研发资金。区域布局:日本京瓷在韩国龟尾建设年产 50 万片 AlN 基板工厂;中国企业江丰电子与中科院合作开发国产玻璃基板,计划 2026 年量产。行业数据:2025 年季度,全球高频 PCB 出货量同比增长 120%,主要来自 AI 芯片和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需求。三、成本与可靠性挑战成本对比:国产高频材料成本是进口产品的 60%,规模化生产后有望降至 50%。可靠性测试:在 85℃/85% RH 环境下,绝缘电阻下降率<5%,较传统 FR-4 改善 70%。循环经济:德国默克开发的激光剥离技术可实现陶瓷基板 95% 材料回收,较传统破碎法效率提升 3 倍。
总结:高频材料的国产化突破是中国 5G 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企业需在材料研发、设备适配及区域布局上抢占先机,方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