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的物理治疗方法,效果明显
一、休息与制动
扭伤初期减少负重,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使用弹性绷带或支具固定踝关节。
二、冰敷
扭伤后48小时内,每隔1-2小时冰敷15-20分钟,注意避免冰伤。
三、加压包扎
· 分析:对受伤的踝关节实施加压包扎,能够进一步抑制局部出血与组织液渗出,有效管控肿胀程度。合理加压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在受伤部位的积聚。
· 具体做法:在冰敷过后,利用弹性绷带从足趾根部起始,向上呈螺旋形包扎至小腿中下1/3处。包扎过程中要确保力度均匀,逐步增加压力,同时需留意脚趾的血液循环情况,若出现脚趾麻木、发紫等现象,表明包扎过紧,需及时调整。
四、抬高患肢
· 分析:将受伤的踝关节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借助重力作用推动静脉回流,减少血液在受伤部位的淤积,有助于缓解肿胀与疼痛。这是一项简便却十分有效的辅助诊疗举措。
· 具体做法:在休息期间,可在脚下垫上几个枕头或被子,使踝关节保持抬高状态。尽量保证在受伤后的数日内,除必要活动外,大部分时间让患肢处于抬高姿势。
五、热敷
扭伤48小时后,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受伤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3-4次。
六、按摩与推拿
· 分析:在踝关节扭伤恢复的中后期,适度的按摩与推拿能够协助放松周边紧张的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但在扭伤早期,由于损伤组织尚未稳定,不宜开展按摩推拿,以免加重损伤。
· 具体做法:需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操作或在其指导下进行。可先从踝关节周围的小腿肌肉着手,运用轻柔手法进行揉捏、推压,随后逐渐朝踝关节方向移动。针对踝关节本身,可用手指轻轻按摩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等组织,每次按摩时长约15至20分钟,每周可进行2至3次。
七、康复训练
· 分析:随着踝关节扭伤的恢复进程,适时开展康复训练能够强化踝关节周边肌肉的力量,提升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预防再次扭伤。康复训练需依据恢复状况循序渐进地推进。
· 具体做法:
o 早期(1至2周):在确保踝关节固定的前提下,可开展一些简单的脚趾活动,如屈伸、内收外展等,每次活动时长10至15分钟,每日3至4次。这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o 中期(2至4周):当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后,可着手进行一些不负重的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如缓慢的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至15次,每日进行2至3组。
o 晚期(4周以后):逐渐增加负重训练,可从部分负重(如借助体重秤,让受伤的踝关节承受身体一部分重量)起始,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同时,可增添一些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目单脚站立等,以提升踝关节的稳定性。每次训练时长依个人耐受情况而定,一般20至30分钟,每周3至4次。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物理诊疗方法,并依照踝关节扭伤的具体情形和恢复阶段合理调整,通常能够收获较为明显的诊疗效果,促使踝关节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广州中兴运动损伤专科医院(简称中兴医院)是广东省二级专科医院,中兴医院在继承牛氏中医正骨疗法的基础上,贯彻“整合医疗”理念,构建了传统中医正骨、现代骨科诊疗、运动功能评估与康复有机融合的三大技术体系,能为就诊患者提供集预防、评估、诊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医院年均接诊量十多万人次,服务范围辐射粤港澳乃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