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Sci》解读:野马追内酯靶向USP7抑制神经炎症
迄今,临床上仍有大量疾病缺乏安全有效的治L 药WU 。因此, 药WU 创新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药虽然在临床预防治L 复杂疾病方面具有其特色和优势,但是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仍然是中药现代化的阻碍因素,也是中药发展和走向世界的主要瓶颈之一。
2022年8月,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曾克武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IF=11.7)上发表题为“Neuroinflammation inhibition by small-molecule targeting USP7 noncatalytic domai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erapy”的研究成果。通过HuProt?人类蛋白质组芯片筛选揭示中药野马追活性成分野马追内酯B(Eupalinolide B,EB)变构调控靶点USP7,进而通过Keap1/Nrf2通路发挥抗神经炎症及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
Highlights如下:
1)EB抑制BV-2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2)USP7为抗神经炎症小分子EB的细胞靶点;
3)EB作为USP7抑制剂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4)机制上,EB通过选择性地修饰非催化性HUBL结构域中的共价异生位点Cys576,异生抑制USP7,导致Keap1的泛素化依赖性降解,而Keap1功能的丧失进一步导致小胶质细胞中抗神经炎症基因的Nrf2依赖性转录 JI活。
功能研究:
EB抑制BV-2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药WU 性USP7抑制可减弱小胶质细胞的 JI活介导的神经元损伤,从而明显改善痴呆症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行为障碍。
机制研究:
(1)USP7为抗神经炎症小分子EB的细胞靶点
第一步,HuProt?人类蛋白质组芯片筛选EB的潜在细胞靶点USP7
为探索EB使小胶质细胞失活的潜在细胞靶点。合成生物素标记的EB (bio-EB),用于探测HuProt蛋白质组芯片,然后与cy3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孵育(图1a)。信噪比(SNR)比较高的蛋白被鉴定为USP7 (SNR为19.06)(图1b)。
第二步,验证EB与USP7的结合
细胞热位移分析(CETSA)和 药WU 亲和力响应性靶点稳定性(DARTS)分析显示EB与USP7的结合(图1c-d)。Pull down实验显示,,bio-EB明显拉下USP7,加入过量的EB则阻止USP7的拉下(图1e)。接下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分析显示,EB与USP7特异性结合,解离常数(KD)为6.85 μM(图1f)。使用Ub-Rh110底物进行的USP7活性测定表明,EB明显抑制USP7的Ub-Rh110水解能力[抑制常数(KI)为24.98 μM](图1g)。后续功能实验提示敲低USP7科明显逆转EB介导的NO、IL-6和TNF-α下调。表明EB在小胶质细胞中选择性地与USP7结合。
(2)通过小分子EB依赖性的变构调节机制抑制USP7
第一步,USP7通过氢键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参与稳定EB结合
为了探索EB在USP7上的结合结构域,SPR分析发现EB选择性地与非催化的HUBL结构域相互作用。随后确定apo-HUBL结构(2.3 ?)和HUBL与EB复合物的共晶结构(2.35 ?)(图1h)。EB的α、β-不饱和部分作为反应性Michael受体,并与Cys576形成共价键(图1h)。Asp666、Arg723和Glu572通过氢键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参与稳定EB结合(图1h)。
第二步,EB在变构调节机制中使USP7失活。
为了表征EB介导的USP7抑制的可能动力学机制。产生USP7构象的三种模型,在与USP7CD123对齐的apo-HUBL结构中,HUBL的C端肽到CD的距离为60 ?,表明USP7是开放构象。与底物DNMT1结合后,距离缩短至24 ?,形成闭合USP7构象。在USP7 HUBL-EB结构中,EB将Ubl 3拖到Ubl 5向外弯曲,将C端肽和CD分离了近80 ?,从而形成了USP7的过度开放构象(图1i-j)。表明EB介导的USP7构象过度开放破坏了C端肽与CD的接触,从而在变构调节机制中使USP7失活。
图1 USP7为抗神经炎症小分子EB的细胞靶点,USP7 HUBL与EB配合物的结构(Ref. Fig 1/2)
(3)Keap1是小胶质细胞中USP7去泛素化的直接底物
第一步,筛选USP7底物蛋白
基于氨基酸的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蛋白质组学,其中5种在EB处理后明显下调(图2a)。其中,Keap1在炎症过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推测Keap1可能是USP7 JI活小胶质细胞的潜在底物蛋白。放线菌酮(CHX)细胞,发现EB依赖的Keap1降解明显加快(图2b)。
第二步,验证USP7与Keap1相互作用
Co-IP实验发现,USP7与Keap1相互作用(图2c)。免疫荧光分析显示EB通过促进USP7核转位来抑制USP7-keap1共定位(图2d)。USP7敲除消除了EB介导的Keap1降解(图2e),表明USP7是小胶质细胞中Keap1稳定性的关键决定因素。分别构建USP7和Keap1的截短体进行Co-IP实验,发现USP7的TRAF结构域促进了USP7-Keap1的相互作用(图2f)。
第三步,验证USP7直接去泛素化Keap1
体外泛素化实验显示,在Cul3, Rbx1, ubiquitin, E1和E2-UbcH5a的体外环境中,观察到keap1泛素化,而USP7可以抑制keap1泛素化,EB则明显增加了Keap1泛素化(图2g)。为研究usp7介导的Keap1去泛素化是由K48还是K63介导,进行Co-IP实验。发现在USP7敲低或EB处理后,Keap1的K63和k48连接的泛素化明显增加,表明USP7对Keap1的去泛素化具有位点非选择性(图2h)。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自噬抑制剂Baf-A1处理细胞显示,EB促进Keap1降解,Baf-A1逆转了EB介导的Keap1降解,但对MG132没有逆转,表明Keap1降解是通过自噬依赖的方式进行调控的(图2i)。综上所述,Keap1是USP7在小胶质细胞中的泛素化降解底物。
图2 Keap1是小胶质细胞中USP7去泛素化的直接底物(Ref. Fig 3)
结论:研究人员发现EB抑制BV-2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通过HuProt?人类蛋白质组芯片筛选,USP7是EB下游直接靶标。功能上,EB可以通过靶向USP7抑制小胶质细胞的 JI活,从而达到抗神经炎症的作用;另外, 药WU 性USP7抑制可减弱小胶质细胞的 JI活和由此产生的神经元损伤,从而明显改善痴呆症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行为障碍。机制上,EB通过选择性地修饰非催化性HUBL结构域中的共价异生位点Cys576,抑制USP7,导致Keap1的泛素化依赖性降解,而Keap1功能的丧失进一步导致小胶质细胞中抗神经炎症基因的Nrf2依赖性转录 JI活。为通过靶向USP7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来治L 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