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系统通过整合电、热、气等多种能源形式,打破了传统能源供应的单一模式,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与协同优化。传统的能源供应通常是单一形式的供给,例如电力由电厂提供,热能由锅炉供给,天然气由天然气公司提供。而综合能源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采用多种能源形式进行综合调度,从而更大地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燃气泄漏与水管爆裂等事故频发,给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作带来了严重威胁。在应对这些问题时,传统的监测和维护手段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借助新兴的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某特大城市...
我国风电装机规模突破430GW,随着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设备健康管理已成为保障投资收益和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风电场的设备维护和管理不仅关系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也直接影响到投资回报。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风电场开始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设备的健康管理水平,确保风电设备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能...
工业领域作为全社会用电量的主要来源,约占68%的能耗。这一现状迫切要求工业配电系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降低能耗。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工业领域的一项主要任务,推动着配电系统的深度变革。在此背景下,某汽车工厂通过部署智能监控平台,实时采集了2000余个...
风光电的间歇性特征催生了对跨季节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在当前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虽有巨大的潜力,但由于其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难以满足全时段、全负荷的能源供应需求。这种能源供需的时空错配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发展新的储能技术来平衡供需、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为此,跨季...
随着分布式能源技术成熟,虚拟电厂正从工商业领域向居民生活场景延伸。江苏启动的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聚合为云端能量池,在用电高峰时段引导居民参与负荷调节并获得收益。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参与家庭年均电费支出减少8%-12%,同时为电网提供超过20万千...
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与长周期调节需求推动氢能成为储能体系的重要补充。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15.4GWh,但其4-6小时的放电时长难以满足跨季节调节需求。光储氢一体化系统通过电解水制氢储存过剩光伏电力,在冬季或连续阴雨天气释放氢能发电,为能源系统提供长达...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电力系统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转型,而源(电源)、网(电网)、荷(负荷)、储(储能)的协同成为关键支撑。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达10.4GW和33.66GW,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历史新高,但其间歇性对电网稳定性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源网...
交通领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光储充氢一体化系统的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某物流园区项目通过集成光伏车棚、储能电池与快充桩,结合动态电价策略优化充放电计划,使光伏就地消纳率达到92%,储能投资回收期缩短至6.8年。此类系统不仅降低运营成本,还通过峰谷套利与辅助服务参与创造额外收益,验证了商业化落地...
微电网作为分布式能源集成的重要载体,通过多能互补与智能调控技术,正在成为区域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新加坡某高科技园区部署的微电网系统,整合光伏、储能与燃料电池,利用动态优化算法实现能源供需实时匹配,将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提升至90%以上,年减排二氧化碳超8000吨。此类案例表明,微电网不仅提升能源利用效...
随着分布式能源与智能设备的普及,虚拟电厂正逐步从工商业领域向居民侧延伸,重塑家庭能源消费模式。江苏近期启动的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家庭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电器,构建云端能量池,在用电高峰时段引导用户参与错峰调节并获得收益。这一模式不仅缓解了电网尖峰负荷压力,还使居民从被动...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普及的时代背景下,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全球共识。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模式,虚拟电厂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它通过整合和优化各种分布式能源资源,提高了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经济性,为实现低碳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持。 虚拟电厂的基本理念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