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乌鸡名片 培育致富新路
月7日,“情牵红土地”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现场,琳琅满目的泰和乌鸡类农产品,吸引了参与者的眼球。
“这是我们泰和县的***特产!”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些年,我们把乌鸡养殖作为**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泰和乌鸡发祥于泰和县武山脚下的汪陂村,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泰和武山富含硒、铁、镁、钾、钙等多种矿物质的独特水土环境养育了这种***的药膳两用鸡。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的***研究表明,泰和乌鸡肉富含辅酶Q10、黄酮类物质,具有养颜美容、延缓衰老、预防***的功效。1981年,中国科学院认定泰和县为乌鸡原产地,并在泰和设立了全国***的**丝羽乌骨鸡保种场。
近年来,泰和县精心擦亮“泰和乌鸡”名片,聚焦乌鸡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抓住产业链条的前后端,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乌鸡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2019年,泰和县投入3500多万元,在泰和乌鸡发源地武山建设了占地面积约280亩的**保种场——新泰和乌鸡原种场,全力做好泰和乌鸡种源保护。2020年引入傲农集团进行托管运营,年存栏种鸡达2.8万羽,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苗200万羽以上。为规范乌鸡养殖标准,泰和县出台了《泰和乌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等一系列文件,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颁发的“泰和乌鸡”商标注册证,并搭建泰和乌鸡(蛋)产品溯源监管平台,让每一只泰和乌鸡、每一枚泰和乌鸡蛋都能清晰溯源。
为提升泰和乌鸡品牌效应,泰和县积极组织人员深入泰和乌鸡养殖、加工企业调查摸底,积极推动“泰和乌鸡林下养殖系统”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泰和乌鸡”地理标志产品登上“2020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榜单。同时,泰和县聚焦科研攻关,就泰和乌鸡保种育种、“两白”净化、泰和乌鸡构树**饲料、乌鸡产品加工等方向,邀请中国农科院、南昌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学者深入泰和乌鸡养殖、加工企业调研,形成了一批合作成果,推动泰和乌鸡进一步加工创新。
如今,一座高规格的泰和乌鸡生态养殖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围绕“讲好乌鸡故事”主题,开展了网红直播带货、电视专题摄制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红土地上的“白凤仙子”,正翩然展翅,飞向云霄。
讲好文化故事 创新文旅品牌
5月11日,省文旅厅公布2021年我省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泰和县蜀口生态岛景区正式升格为国家4A级景区。这座赣江上人文厚重、生态优美的绿色洲岛,从2017年起采取PPP模式进行开发运营,总投资达10亿元,现已成为千里赣江上集“绿、古、蓝”于一体的一颗生态明珠。
近年来,泰和县紧紧围绕“文化强县”和“旅游强县”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县内丰富的古色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文旅资源,打造了蜀口生态岛、春浮园、亩基岛、牧歌滩尾、桃源度假村等一批旅游精品点。一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全域图景正徐徐启幕,描绘出新时代泰和**的姿态。
依托明清时期***的私家花园“春浮园”,深挖文化底蕴,投资9亿元打造了集园林文化、康养旅游与农旅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依托浙大西迁旧址打造了**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并以此为纽带与浙江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泰和县紧扣重点项目,不断深化旅游体制**,深度推进文旅融合突破发展。PPP投资模式、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和**初期投入后引进运营商的“筑巢引凤”式等多种旅游项目投资模式纷纷在泰和落地实施。
以“文化+”模式**文旅融合发展。泰和县积极发展文化事业,近年来先后创作出《高铁从我门前过》《月是故乡明》等一系列获得省、市奖项和国家项目资助的民间戏曲,并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文艺创作和送戏下乡。虾蚣灯、双狮舞等特色非遗节目亮相2019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
以系列节庆活动扩大文旅品牌影响。近三年来,泰和县相继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小龙虾旅游节、美食大赛、“傅希陶”**书画展等一系列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形成了“我们的节日”“缤纷泰和 百姓大舞台”“红色文艺轻骑兵”“新时代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等文化品牌,深受广大**喜爱。
以特色旅游体验增进文旅景区魅力。泰和县将马家洲**历史陈列馆、浙大西迁旧址等14个景点串联成线,打造富有泰和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同时推出西昌历史文化游、蜀口生态休闲游、采摘品虾休闲游等乡村特色旅游线路。各景区景点也围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加大产业招商,推出各类体验型新业态。引进趣运团建活动基地和鑫淼创景文旅两个项目,螺溪镇爵誉古村乡村旅游点探索“野趣厨王大赛”的全新运营模式,旅游产业发展魅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