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公园,首先映入眼的帘的便是中山纪念亭。这座亭子始建于 1934 年, 初有假山、喷水池,还树有 “万国来朝” 牌,后来续建八角楼,红柱绿瓦,四周筑石椅,名为 “中山纪念的”,俗称小公园。在历史的长河中,亭子历经拆毁与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亭子的,是 2016 年末再次重建后的的模样。它不仅是小公园的 地标,更是汕头历史的见证者。每逢节假日,亭下总是聚集着许多市民和游客,大家在这里休憩、聊的天,感受着百载商埠的厚重与辉煌。汕头小公园的街道,条条通向曾经的繁华。广东特种兵汕头小公园联系方式
小公园的一些店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古老的招牌。这些招牌历经风雨,字迹虽有些模糊,但却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在这些店铺里,你能买到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特色的潮汕食品等。与店主交谈,他们会热情地向你介绍商品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让你在购物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小公园的文化内涵。小公园的骑楼建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实用功能。骑楼的廊道为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的空间,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细雨蒙蒙,人们都能在廊道下悠然行走。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汕头的气候特点,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同时,骑楼底层大多作为商铺使用,楼上则是居住空间,这种商住结合的模式,也为小公园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广东特种兵汕头小公园联系方式小公园的夜市,热闹非凡充满人间烟火。
近年来,汕头对小公园开埠区进行了保育活化,以 “微更新”“微改造” 和 “绣花” 功夫,让这片老城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2016 年 8 月,小公园保育活化试点修缮工程启动,同年 10 月,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按 早的原始尺寸启动重建。重建后的中山纪念亭采用从缅甸运来的有着 “千年不腐” 之名的柚木作为内部木结构材料,且采用榫卯结构修建,整个亭子无须使用一颗钉子。2017 年,重建后的中山纪念亭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了小公园的热门景点之一。
小公园的建造,离不开华侨们的贡献。1921 年汕头设市后,特别是 1929 年至 1939 年期间,市政当局提出市政改造计划,并积极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 “实业救国” 的倡导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澄海陈黉利家族在 “四永 — 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兴建新楼房 400 多座;祖籍潮安荣发源家族在汕头拥有多条街道的新楼房;吴潮川华侨家族也在永和、永兴两条街道兴建楼房多座。众多华侨家族的投资,让小公园在短时间内得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约占总投资 2/3 的侨资,建起了 2000 多幢侨房,成街成坊地改变了小公园的面貌。小公园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韵十足。
漫步在小公园的街道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是小公园的一大特色。这些骑楼大多为三层到四层,虽历经岁月洗礼,表面斑驳,却依然难掩其精美的装饰和丰富的设计。它们中西合璧,既参照了汕头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借鉴了西洋廊柱式建筑,又融合了潮汕传统建筑特色,还融入了华侨从南洋带来的建筑形式。在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潮汕工匠精雕细琢,将传统图案与异国风情纹样巧妙结合,形成了富有魅力的装饰艺术,展现出汕头近代建筑鲜明的特点和历史风貌。小公园的骑楼阳台,曾是眺望繁华的地方。广东大学生汕头小公园之文化活动
在小公园,能触摸到汕头的历史脉搏。广东特种兵汕头小公园联系方式
小公园的建筑顶部,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山花装饰。这些山花装饰大多采用浮雕、圆雕等工艺,雕刻着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吉祥图案等。山花的造型和图案丰富多样,有的庄重典雅,有的活泼生动,它们不仅是骑楼建筑的装饰亮点,也蕴含着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小公园的街道旁,有一些传统的潮汕糕点铺。店铺里飘着阵阵香甜的气息,货架上摆满了各种潮汕特色糕点,如绿豆糕、红豆粿、鸭母捻等。这些糕点制作工艺传承百年,选用质量的食材,口感细腻,甜而不腻。老师傅们现场制作糕点的过程,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品尝购买。广东特种兵汕头小公园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