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在氡暴露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疗养中具有关键作用。对于疑似氡暴露导致的肺病等疾病,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居住环境、职业暴露史等进行综合诊断。在诊断技术上,利用影像学检查(如 CT、PET - CT)、病理分析等手段,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程度。疗养方面,对于氡暴露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采取对症疗养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于肺病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疗养等综合疗养方案。同时,医疗行业还应加强对氡暴露健康危害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疗养方法。合格的空气净化器对降低氡污染子体有一定作用。吸附氡污染行业准则
学校作为儿童和青少年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室内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健康与成长。鉴于氡气无色无味且具有放射性危害,其污染的防控工作在学校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建立系统性的防护策略。从源头控制风险是基础。在新建或翻修校舍时,应严格筛选建材,优先选用放射性核素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放射性建筑材料(如避免使用特定高放射性花岗岩等),并在施工阶段落实防氡工程措施,例如在地基、墙体与地面交接处铺设防氡屏障材料、做好缝隙密封等,有效阻隔土壤氡气向室内渗透。保障室内空气流通是关键环节。教室、图书馆、宿舍、活动室等人员密集且停留时间长的区域,必须维持良好的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条件受限(如寒冷季节、雾霾天或特定建筑设计)的场所,应主动加装机械通风装置或高效新风系统。这类设备能持续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并排出室内污染空气,确保空气有效置换,从而明显稀释并降低室内氡浓度。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不可或缺。长期氡污染检测标准国家制定了室内氡污染浓度的控制标准。
建筑材料是室内氡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天然石材、砖、水泥等建筑材料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氡气。《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10)对建材的放射性进行了分级规定,A类建材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B类建材不可用于Ⅰ类民用建筑内饰面,C类建材只能用于建筑物外饰面及室外其他用途。商业建筑在装修选材时,若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建材,可能导致室内氡浓度超标。如某大型商场因使用放射性超标的大理石作为地面装饰材料,经检测室内氡浓度达到180Bq/m3,远超安全标准。空气净化行业应研发针对建材释放氡气的净化技术,从源头减少氡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儿童群体对环境中的氡污染表现出远高于成年人的敏感性,这主要源于其生理和行为特点的多重因素叠加。首先,儿童的呼吸频率普遍较快,加之单位体重所需吸入的空气量明显多于成人,这意味着在相同氡浓度环境下,儿童吸入的氡及其放射性子体总量更多。更关键的是,儿童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期,细胞分裂活动异常活跃。氡衰变产生的α粒子具有强电离能力,当被吸入肺部后,其释放的能量能直接损伤敏感的肺组织细胞DNA。处于高速分裂增殖阶段的细胞,其DNA一旦受损,修复机制相对不完善,发生错误修复或积累突变的风险更高,这增加了辐射诱发潜在疾病(特别是肺病)的生物学易感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明确指出,在同等高氡暴露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其日后罹患肺病的相对风险比成年人要高出30%至50%,这是一个明显的差异。此外,儿童的生活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其暴露风险。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无论是居家玩耍、学习还是休息,在室内停留的时间比例远高于经常外出的成年人。而氡作为一种主要来源于地基土壤和建筑材料的室内无形污染物,在密闭空间内容易累积。因此,儿童接触高浓度氡及其衰变产物的持续时间更长,累积暴露量更大。合理使用空调换气功能,有助于降低密闭室内氡污染。
目前,氡污染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类。被动式检测方法如活性炭盒法、径迹蚀刻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长期氡浓度监测;主动式检测方法如连续氡监测仪,可实时测量氡浓度,适用于应急检测和快速评估。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一些新型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如基于半导体探测器的氡检测设备,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无人机搭载氡气检测仪,可实现大面积区域氡浓度的快速扫描。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氡污染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关注室内空气质量,不可忽视无形的氡污染。监测氡污染吸附材料
氡污染及其子体附着在颗粒物上易被吸入。吸附氡污染行业准则
空气过滤行业在氡污染治理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传统的空气过滤器主要针对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污染物,对于氡气及其子体的过滤效果有限。近年来,科研人员研发出了新型的吸附材料和过滤技术,如采用纳米级活性炭纤维、沸石分子筛等材料,能够有效吸附氡气及其子体。实验数据显示,使用新型过滤材料的空气净化器,对氡气的去除效率可达60%-80%。空气过滤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提高对氡污染的过滤能力,同时加强与家装、商业、环境等行业的合作,将先进的过滤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贡献力量。吸附氡污染行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