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监测过程持续至工程结束或当年雨季结束后三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在此期间的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边坡监测频率表时间施工期间施工完成旱季和少雨季节2~3次/30天1~2次/30天雨季4次/周1次/周暴雨期和雨后数天内1次/天1次/2天(2)、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①、量测目的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项目部派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及时报给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指导下,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②、裂缝监测点设置在人工巡视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③、裂缝监测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本工程项目部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在滑坡防治工程中,地质勘察、监测是主要的工作它是通过地质调查观测、地质钻探、水观测等调查和勘探手段.西秀区隧道滑坡数据采集预警仪
很大程度保障了测量人员的安全,尤其是针对危险边坡的数据采集工作。●专业配套软件中的岩土模块工作流程简单直观,地质学家和岩土工程师可根据需要对地质数据进行结构和表面分析。●强大的数据库存储能力,长久储存大量原始点数据,同时保留有价值成果信息,便于后期对边坡数据及成果的快速调用。●I-site8820超远距离三维激光扫描仪内部集成7000万像素相机,能同步采集边坡真实影像。照片可直接贴合于激光点云数据上。●成果可直接用于识别地质结构,展示真实的边坡现状图。●准确分析监测区域发生移动的距离,制定边坡维护方案。●通过边坡分析数据,辅助矿山采矿工程师制定更高产能、更为经济的开采计划。●易于使用:硬件设备操作简单,整套工作流程清晰直观●数据准确:毫米级测量精度,准确监控和分析表面变化●比较分析:调用两组以上不同时间边坡数据,自动分析比较高亮区域和位移速度●安全性高:保障测量人员工作安全的同时,有效识别边坡地质结构弱点和移动发展趋势●风险管理:通过设置边坡移动距离和速度,系统自动分析并发出警报。正安比较好的滑坡数据采集预警仪值班人员直观的监测现场情况,当数据出现异常时,报警系统能够迅速进行预警。
附图标记说明:牵拉机构1,***锚杆1-1,第二锚杆1-2,**度钢丝拉绳1-3,隔热圈层1-3a,弯曲段1-3b,硬质金属杆1-4,位移传感器1-5,引导件1-6,支撑杆1-6a,引导套1-6b,自润滑轴承套1a-6b,滑轮1-7,第三锚杆1-8,支块1-9,通道孔1-9a,螺纹杆1-9b,紧固螺母1-10,稳定山体2,滑坡体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照附图:这种新型山体滑坡监测警报装置,包括一组牵拉机构1,牵拉机构1包括固定在滑坡体上的***锚杆1-1,***锚杆1-1的侧部设有固定在稳定山体上的第二锚杆1-2,***锚杆1-1与第二锚杆1-2之间连接有**度钢丝拉绳1-3,**度钢丝拉绳1-3的外表面上套接有一层隔热圈层1-3a,**度钢丝拉绳1-3上设有弯曲段1-3b,弯曲段1-3b的两端都设有固定在**度钢丝拉绳1-3上并硬质金属杆1-4,两硬质金属杆1-4之间设有位移传感器1-5,位移传感器1-5的一端固定在一侧的硬质金属杆1-4上,位移传感器1-5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侧的硬质金属杆1-4上,各牵拉机构1沿着滑坡体顶端呈扇形间隔分布。**度钢丝拉绳1-3的侧部设有一组引导件1-6,引导件1-6包括固定在稳定山体上的支撑杆1-6a,支撑杆1-6a上固定有带套孔的引导套1-6b,**度钢丝拉绳1-3套接在引导套1-6b处。
结合岩土力学知识选定多个监测点;2.在每个选定位置钻孔的孔底和孔口锚固一根或者多根钢绞线,形成一个覆盖***的监测网络;3.当孔底处的岩石应力改变时,钢绞线的受力必然会改变;4.多功能传感器会将钢绞线受力数据上传到监测中心,达到警戒值时主动预警。振动监测为爆破振动监测。矿山爆破会改变岩体应力,可能会造成垮塌。通过振动监测岩体的受力情况。运用微震(声发射)监测可监测岩体稳定性。在岩体结构在破坏之前,必然持续一段时间以声的形式释放积蓄的能量。这种能量释放的强度,随着结构临近失稳而变化。每一个声发射与微震都包含着岩体内部状态变化的丰富信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可作为评价岩体稳定性的依据。因此,可以利用岩体声发射与微震的这一特点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监测,从而预测岩体塌方、冒顶、片帮、滑坡和岩爆等地压现象。水文监测包括降雨监测、地表水监测和地下水监测。长时间降雨等自然因素会加大滑坡发生可能性,如尾矿坝,会因为库水位超过安全线发生溃坝事故,因此需要对水文进行监测。边坡监测安全等级矿山采场和排土场安全等级一般分为三级,对于不同等级的边坡监测要求不一样,采用不同的监测措施。如果能对不同坡面滑坡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将对日后的准确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开挖施工对边坡自身稳定性和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情况,提供预警信息;(2)、通过动态监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工序和工艺的调整,以便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支护措施,及时指导施工,优化施工方案。避免边坡工程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快捷地进行;(3)、通过动态监测,掌握控制边坡的稳定性个中参数和因数随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为动态化设计,变更设计方案提供依据;(4)、通过对张拉过程中以及施工期监测,为高边坡科研提供原始观测数据,从而分析预应力在张拉过程中以及后期的变化规律,了解预应力随时间的长期变化情况,解释其长期变化规律、影响因素;(5)、评价安全稳定性;(6)、积累量测数据,总结经验。为节省工程投资,提高施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2、监测工作内容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深层位移(测斜)监测及人工巡视监测。工程承包人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地表位移监测,具体如下:序号量测项目量测仪器主要工作内容1地面位移检测全站仪1台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2人工巡视及裂缝观测游标卡尺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3、监控量测方法(1)、坡面外观观测①、量测目的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全站仪进行观测。通过太阳能供电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通过无线远程通信技术实现实时对山体微小异动的监测.普定滑坡数据采集预警仪设计
据调查表明:全国每年新发生的地灾中,80%都发生在已圈定的隐患点范围之外。西秀区隧道滑坡数据采集预警仪
北斗可以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技术体系,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都离不开北斗,也离不开5G。两者在融合的同时,也将相互赋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曾在报告中指出,5G是智能化时代的基础设施,其“极高速率、极大容量、极低时延”的特征,可为满足未来虚拟现实、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应用需求提供基础支撑。但要实现这些应用,单凭5G显然孤掌难鸣。刘经南表示,解决问题需要新的基础设施,这就是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系统能实现全球时间的精确同步,可以在广域甚至全球范围内,通过5G将导航、定位、授时这些自然界的生物智能赋给机器和网络环境。北斗与5G相互赋能、彼此增强,可以产生感知、学习、认知、决策、调控五大能力,让广域或全球性分布的物理设备,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具有计算、通信、远程协同、精细控制和自治等功能。给生活带来更多可能5G与北斗深度融合将实现什么样的应用?前文所述边坡监测系统,依托5G物联网技术,将大量用于探测地质松动、细小位移的监测传感器接入监测网,实现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的智能分析、预警;同时将5G与北斗技术融合,实现优于1毫米的高精度定位。西秀区隧道滑坡数据采集预警仪